作协信息
9月27日14:00巨鹿路675号,在上海作协大厅将举行写作计划第三场中外作家交流会,主持人为著名作家孙甘露,嘉宾为丹麦作家Hans Henning Harmer,匈牙利作家Imre Korizs 和Péter Gerocs,以及上海作家小白,他们将共同畅谈“时时刻刻”,欢迎读者参加!活动免费参加,报名方法:
详情
获颁第六届鲁迅文学理论评论奖,张新颖说:"文学研究是我爱文学的方式。"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2014年3月20日,巴黎图书沙龙开幕,这次书展阿根廷是主宾国,上海市是主宾城市
赵丽宏、程小莹与法国作家对谈《上海的文学杂志》 王安忆巴黎图书沙龙演讲
“上海是很多人的故乡”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4
小说家 沉思时代深谷行
2014年10月28日 12:48


 

两本小说昨天隔空研讨 不谋而合聚焦相同的四个时期

 

 

 

 

 

 

 

 

    新长篇《老生》出版 四个残酷故事对应四个时段

 

    贾平凹:我有使命不敢怠

 

    “决定一个作家的,要看他是什么种,是萝卜种还是水稻种?玉米种长不出麦穗来。再就是后天的环境,看他在什么环境里长起来。”说这话的贾平凹无疑是中国文坛独特的种子选手。昨天下午,贾平凹的新长篇《老生》在北大召开了研讨会,文学评论家李敬泽、陈晓明,来自意大利的翻译家李莎等与会。该书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老生》以民间写史的方式,讲述了四个发生在陕南的残酷故事,分别对应着革命、土改、“文革”、当代四个时段,以一位总也不死、走乡串户唱丧歌的唱师贯穿全书,并在小说中穿插着《山海经》的篇章及解读,结构清晰而完整。

 

    翻到《老生》的最后,可以看到贾平凹自撰的四句诗:“我有使命不敢怠,站高山兮深谷行。风起云涌百年过,原来如此等老生。”他说这首诗背后有他的一个写作习惯。“我每写一部长篇,过程是非常辛苦的。一写就是几年,除了开会之类,基本都在房子里写。时间长了,就没劲了,不像跑步,有人给你喊加油,我就自己给自己写了条幅贴在墙上,给自己鼓劲。以前写《秦腔》、《古炉》等等都是这样。”贾平凹创作不懈,产量非常稳定,一两年总会拿出一部新长篇,大约就源于让他不敢懈怠的“使命”——“这个使命不是别人给我的。写作时人和作品完全投入到一块,能产生附体的感觉,就好像是别人在用你的手写,要不停地鼓动自己进入这个境界。”贾平凹说。

 

    《老生》涉及的时代,是百年历史中的四个转型期。贾平凹说,他幼年听得最多的故事,就是关于陕南游击队和土改的,他的亲人是这些历史的参与者,他本人也亲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因此书里的故事是他“所见所闻所经历的”。《老生》中穿插的《山海经》段落,包含着贾平凹对这部奇书的理解,他看了很多遍《山海经》,“它句式特别简单,不断重复,但是读进去了特别有意思,通过分析每个字句,我醒悟到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观念是从《山海经》来的。另外它对《老生》的结构也有启发,它一座山一座山地写,构成它的世界,我就一个村一个村来写。”

 

 

    多年来贾平凹以及他的大多数同辈作家,写作的背景都是乡土,而年轻的读者对此比较隔膜。贾平凹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他认为,首先一个作家只是为一部分读者写作,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不过,他会尽量让自己的作品好读一些,比如注意方言的运用,要让陕西以外的人也能看懂。还要尽量把小说写得有趣味,为此他给出一个很乡土的比喻,“种粮食、收麦子、磨面粉、吃饭、消化、排泄,是件挺艰苦的事,为了让它变得容易下咽,就要给饭食增添一些口味。”

 

    另悉,《老生》除推出纸本书外,其电子版也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上线。




选稿:丛山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尚晓岚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