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9月27日14:00巨鹿路675号,在上海作协大厅将举行写作计划第三场中外作家交流会,主持人为著名作家孙甘露,嘉宾为丹麦作家Hans Henning Harmer,匈牙利作家Imre Korizs 和Péter Gerocs,以及上海作家小白,他们将共同畅谈“时时刻刻”,欢迎读者参加!活动免费参加,报名方法:
详情
获颁第六届鲁迅文学理论评论奖,张新颖说:"文学研究是我爱文学的方式。"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2014年3月20日,巴黎图书沙龙开幕,这次书展阿根廷是主宾国,上海市是主宾城市
赵丽宏、程小莹与法国作家对谈《上海的文学杂志》 王安忆巴黎图书沙龙演讲
“上海是很多人的故乡”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4
相互搀扶着走向终点
2014年10月30日 05:58


——话剧《生死遗忘》观后

 

 《生死遗忘》剧照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进行性智能衰退、记忆障碍、认知障碍这种脑部疾病。2014年10月8日,诺贝尔生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奥基夫及两位挪威科学家。“网格细胞”的发现和研究,为了解记忆、思维和计划等大脑认知功能拓展了新的空间。医务界期待大脑定位系统的发现,能为有关阿尔兹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的治疗带来福音。十分有意思的是,就在诺贝尔生理学奖公布后的第二天,《生死遗忘》上演了。

  该剧改编自王周生的同名小说,由李容编剧、苏乐慈导演,它试图用艺术语言告诉人们:人总是会慢慢变老的,即使现在神乎其神,不可一世,但每个人都会有衰老的这一天。给予他们仁爱、宽容和必要的妥协,唤起他们对旧爱深情的记忆,护送他们走向生命的终点,是维护家庭和谐、生活宁静的良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的不易。

  记忆是生命,遗忘即死亡。看了《生死遗忘》,令人无法遗忘。看完这台戏,老年人会产生共鸣,中年人会预见未来,青年人会懂得关爱。德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瓜尔蒂尼说过:“艺术品到底能否穿越历史时空而重生,到底越过了多少朝代还保持它的生命力,就看艺术本身所蕴涵人性的圆满程度。”我以为,《生死遗忘》具有跨朝历代、穿越时空而得以重生,保持久远生命力的美学品格。

  一台戏全是好人,但各有个性,鲜活生动。尤其是两位老人,由于性格上的缺陷,导致婚姻破裂,20年后,丈夫患了老年痴呆症,他在失忆中回到了20年前的那个家,原本一家三代宁静的生活顿生波澜,意外频发。最后在浓浓的爱意中,他们互相搀扶,走向生命的终极,人格也得到了升华。“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这首由叶芝的诗改编的歌曲《当你老了》,作为门铃与主题曲贯穿始终,带着淡淡的伤感与温情,恰如全剧的基调。三次门铃伴随着歌声响起,剧情层层推进,堪称神来之笔。

  这台戏的编、导和主演都带着真情实感投入,达到了他们艺术创造的高峰。原著为编剧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蓝本,使编剧有了充分的再创作的空间;导演毫不张扬地把自己善于表现厚重人生的导演风格,以及对爱情亲情、婚姻家庭、人生衰老的切身感悟,细腻精密地、一点一滴地化入戏中,这是她继导演《于无声处》之后,执导的又一部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好作品。

  《生死遗忘》让观众看到,一个身患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在他逐渐失去记忆的时候,还会有一些刻骨铭心的东西无法遗忘。许承先饰演肖子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失忆的老年知识分子形象;宋茹惠饰演凌德磬,让一个外表强势、刚烈、固执而内心善良、细膩、敏感的女性形象跃然台上,她对前夫由怨恨到怜悯,直至心灵深处难以割舍的旧爱被逐步唤醒,将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的波澜起伏表演得真实自然、细致入微。《生死遗忘》讲述的虽然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但更像是老龄社会的一个缩影,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和家庭的影子。

  略感遗憾的是,该剧的结局显得过于悲怆、沉重。能否不要让这一对很不容易重新走到一起的老夫妇太快离世,让他们相互搀扶着,温馨而坦然平静地走向人生尽头,如何?因为夕阳毕竟灿烂,黄昏依然美丽。




选稿:丛山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戴平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