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 合力挖掘“时代特色” 创作更多“上海故事”
本报首席记者 邵岭
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当代题材,上海都是一座文艺创作的富矿。要真正让这座富矿源源不断生产出富有时代特色的“上海故事”,需要在创作、人才、评论等多方面共同发力。
昨天,上海举行第二次文艺评论双月座谈会,8位文艺评论家和有关专家就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交流体会,一致认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阐述了文艺繁荣发展的规律,深刻论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重大使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大大提升了我们对文艺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是指导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的行动指南。
座谈会上,与会者围绕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就进一步繁荣活跃上海的文艺创作,尤其是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上海题材”作品出谋划策,畅所欲言。
不要一说“上海题材”,就跌进1930年代
到底什么是“上海题材”?座谈会上,著名舞剧编导舒巧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一讲上海题材,马上跌回到上世纪30年代;讲到上世纪30年代,又跌回到百乐门、旗袍、西装、皮鞋、老克勒。我是上海人,我出生在1930年代。上海人虽然比北方人温柔一点,但也有很多热血青年,比如我的父亲。哪里都是夜来香、栀子花、白兰花?”
上海作协副主席、作家孙颙和《萌芽》杂志社社长孙甘露分别在发言中提出,上海的文学创作正在发生重要转变,各种题材涌现。仅就今年而言,上海就有1部文学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3部作品获得鲁迅文学奖。孙颙说自己以前不愿意讲海派文学,感觉一讲海派就是上海滩“许文强”。但近年来上海的文学创作题材越来越丰富多样。即便同样是描写1930年代,也出现了像小白的《租界》这样以西方现代文学方法来书写的作品。
与会专家认为,上海这座城市,完全能够为文艺创作提供广阔得多的素材。历史上的中西交融、风云际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建设、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金融、商业等领域发生的各种波澜壮阔的故事,以及社会的转型,都值得大书特书。无论历史还是当代,无论小题材还是大题材,只要沉下心去,都能出大作品。
只有批评和表扬,是对文艺评论的偏见
众所周知,文艺评论对于文艺创作,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繁荣的文艺创作,离不开活跃的文艺批评。座谈会上,有专家针对文艺评论的现状提出,那种认为评论要么是批评,要么是表扬的观点,是对文艺评论的偏见。实际上,文艺评论更重要的功能是分析。以著名学者钱谷融于1980年出版的《<雷雨>人物谈》为例,全书以“谈周朴园”、“谈繁漪”、“谈周萍”、“谈侍萍”、“谈四凤”、“谈鲁大海”等篇章,对《雷雨》的人物创作进行逐个分析,因此具有了很高的艺术评论价值,成为细读《雷雨》的奠基之作。文艺创作需要更多这样的文艺评论,而开展这样的文艺评论,就需要细读文本,做具体分析,真正考验评论家的功力。遗憾的是,这样的评论现在还太少。孙颙以《繁花》举例:“为什么有的人写上海话很讨厌,《繁花》里的上海话就讨喜呢?到目前为止,没有人对这部作品的语言技巧进行分析。”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教授杨燕迪认为,评论和艺术创作一样,都需要高质量和说服力,需要评论者用历史的、人民的、美学的观点,对作品进行评判。有些领域,因为其特殊性而为评论增加了难度,比如音乐评论,需要用文字言说不能言说的东西,是否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通过设立专栏评论家这样的制度来对评论进行保障。
让人才自然集聚,和培养引进同样重要
创作的繁荣离不开人才。相比于创作题材和资金,人才是最为稀缺的资源。正因为如此,近来上海针对文艺人才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日前推出的《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就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加快上海电影人才队伍的建设。在昨天的座谈会上,文艺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荣广润认为,要在人才观念上消除“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片面认识。文艺评论家、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原副所长蒯大申提出,上海要真正成为人才高地,除了培养和引进之外,还应该营造一个让人才自然集聚的环境。在他看来,好的环境有经济、政策、文化、社会等多个要素构成,其中优秀受众的培养也应该引起重视。好的观众能够推动优秀作品的创作,这对于创作者而言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导演卢昂则讲述了上戏从5年前开办国际导演大师班的经验,认为上海完全可以通过此类活动来为艺术人才的聚集创造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