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9月27日14:00巨鹿路675号,在上海作协大厅将举行写作计划第三场中外作家交流会,主持人为著名作家孙甘露,嘉宾为丹麦作家Hans Henning Harmer,匈牙利作家Imre Korizs 和Péter Gerocs,以及上海作家小白,他们将共同畅谈“时时刻刻”,欢迎读者参加!活动免费参加,报名方法:
详情
获颁第六届鲁迅文学理论评论奖,张新颖说:"文学研究是我爱文学的方式。"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2014年3月20日,巴黎图书沙龙开幕,这次书展阿根廷是主宾国,上海市是主宾城市
赵丽宏、程小莹与法国作家对谈《上海的文学杂志》 王安忆巴黎图书沙龙演讲
“上海是很多人的故乡”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4
斗室妙开“五扇窗” ——追忆施蛰存先生
2014年11月5日 06:06


 

自17岁发表文学作品,直至2003年逝世前几个月还在应报刊之约写散文,施蛰存的文学及学术研究生涯长达81年。

 

  自17岁发表文学作品,直至2003年逝世前几个月还在应报刊之约写散文……纵观施蛰存长达81年的文学及学术研究生涯,有评论称,“现代精神”是施先生的关键词,体现于其人其作,有两大特征:一是创造的,二是自由的。

  施蛰存则自认这辈子开了“四扇窗”——东窗文学创作,南窗古典文学研究,西窗乃外国文学翻译研究,北窗是碑帖整理。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曾是施蛰存的学生,后因资料收集工作与施先生往来密切。在陈子善看来,施先生所言的“四扇窗”都开得有声有色、成就斐然,“其实不止于此,他还开了‘第五扇窗’,那就是编辑出版工作”。

  

“百科全书式专家”全方位出击

  1928年水沫书店出版《上元灯》,施蛰存将之定为正式首个短篇集。此后陆续写出历史小说《鸠摩罗什》、《石秀》,心理分析小说《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等。

  无论是《梅雨之夕》里下班不愿回家的主人公,还是《魔道》主角无法摆脱的不宁静心绪,现代人心灵世界的细腻诉诸施蛰存笔端。区别于乡土文学,施蛰存较早地捕捉到都市生活中漩涡式席卷人性的力量。他大胆创新现代主义小说创作,被李欧梵誉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开创者”。钱理群、吴福辉等人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评价施蛰存为“最早认识到现代派需有中国特色的一个作家,并付于实践”。

  读古典诗文长大,拥有深厚传统文化基础,作诗作词作赋并早见成效……施蛰存一方面根植本土吸纳养分,同时也善于接受新事物,广泛引进国外现代理论和作品,翻译成为他“职业”的一部分,也维持了一名文学工作者始终与世界相联系的可能性。

  20世纪50年代,施蛰存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57年被打成“右派”后,他在资料室编目录、买书,漫长岁月里不能发表文章、不能出书。施先生蛰居斗室,与金石碑版为友,寓所晒台上搭建的北山楼只有6平方米,却收藏了2000余件刻石、碑拓、造像、墓志、塔铭及其它杂刻拓片,品类之盛,堪称中国石刻史资料馆。施蛰存自得其乐,专注词学和金石研究,撰写了《北山楼碑跋》、《词学文录》等一系列著作。

  

主编《现代》刊物独当一面

  1932年受现代书局张静庐之邀,28岁的施蛰存主编《现代》月刊。当时上海滩杂志封面多是美女照,《现代》一反世俗,采用黑白相间的抽象图案,超现实主义意味颇强;不同于此前的同人杂志,《现代》摒弃门户之见,面向全体“文学青年”,很快便鹤立鸡群,成为当时国内最重要的文学刊物。

  《现代》之现代色彩,首当其冲就是对外国现代文学资源的输入,几乎每期都有一定版位刊登欧美、日本的现代文学创作动态与文论翻译,体现出与世界文学共时对话的野心。除了开窗“呼吸”异域新鲜空气,《现代》也培植推介中国现代派创作。在商业经营与文学追求的平衡中,施蛰存试验出一种新的运作方式,使《现代》“成为中国现代作家的大集合”,“一切文艺嗜好者所共有的伴侣”。当丁玲被捕的消息传来,许多媒体保持观望或沉默时,《现代》在《编者缀语》中说:“一个生气跃然的作家,遭了厄运,我们觉得在文艺同人的友情上,是很可惋惜的,愿她平安。”虽在主编岗位仅待了两年零八个月,施蛰存却把一份商业出版物打磨成时代坐标。

  直到晚年,施蛰存还主编了享誉海内外的《词学》丛刊。参与文学传播活动时间之长、主编刊物之多,令人感喟施蛰存的多元趣味与追求。

  《施蛰存先生编年事录》一书的编撰者沈建中认为,施老始终保持独立个性,“倘有文章引火烧身却从不后悔,如屡受挫折也无所畏惧。他虽饱受劫难,却能将生死看得很淡,也颇讲究养生之道。他不委屈自己,有滋有味地生活着”。




选稿:丛山  来源:文汇报  作者: 许旸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