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著因“烧脑”大热 “烧脑”,还需量力而行
“烧脑小说”在中国突然火了。源于影视作品的“烧脑”一词,正在迅速向图书界挺进。一夜之间,似乎一部书如果不玩一点“烧脑”游戏,就是幼稚,没有品味,不够档次。这其中最有标志性意味的事件就是,曾经因为艰涩难懂而乏人问津的百年名著《追忆似水年华》在中国重新大卖。但是专家认为,读者推崇阅读难度无可厚非,但仍应量力而行。
书非“烧脑”不可读?
最近,福州路一家书店的经营者小顾有点看不懂了——他摆在书架最里面、落满灰尘的《追忆似水年华》竟然被人买走了。他仓库里还有一套,刚补了书架,半天工夫又被买走了。而来询问者更是络绎不绝。“这书最近有什么新闻吗?怎么突然火成这样?”小顾问青年报记者。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20世纪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小说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1913年开始出版的这部小说,他一共写了7卷。因为普鲁斯特极大地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这7卷书每一卷书都艰涩难懂,被很多人认为“看一行字都要喘几口气”。也因此,《追忆似水年华》固然大名鼎鼎,但一向喜欢看名著的中国读者只能对此敬而远之。该书销量一向平平。然而现在不同了,“烧脑”竟成了一种时尚。
据青年报记者观察,“烧脑”起源于影视界,一般指的是那些情节复杂、逻辑性强,看懂需要“费点脑子”的作品。比如最近的电影《星际穿越》就被认为是一部“烧脑之作”。只是“烧脑”在过去因为“看得很累”而不被待见,最近却俨然成了一种审美品味,广受推崇。在人们这种逆转的心态之下,《追忆似水年华》的“艰涩难懂”一夜之间成了宝贝,迅速变弊为利,由滞销书成了畅销书。
“烧脑”不是炫耀品味的手段
一时间,“书非‘烧脑’不可读”成了不少读者的阅读选择。青年报记者曾在一篇文章中呼吁“要读一点难懂的书”。说的是,现在“浅阅读”泛滥,只求快乐,不求甚解,成为不少年轻读者的阅读选择。长此以往,他们从图书中所汲取养料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整个国民的文化水准可能受到影响。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烧脑”书大热,读者追求阅读难度,应该是有积极的一面的。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
出版人洪辉对青年报记者表示,读者追求阅读难度,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准的尝试,是应该被赞赏的。但“烧脑”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有一部分读者通过“烧脑”,提高了阅读的水准,但可以说,大部分读者只是被“烧”了一下,并没有什么收获。正如《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天书”,不是“烧”一下就能读懂的。“现在一些人追求‘烧脑’,只是想炫耀一下自己的阅读品味。结果造成了金钱和物质的浪费。”洪辉说,“‘烧脑’还需量力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