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市民文化节市民写作大赛颁奖 有温度的书写 有真情的迸发
谁说文学边缘化了?文学作为一门大众艺术的地位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这是很多2014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写作大赛评委们的一致想法。写作大赛11月15日在普陀区图书馆颁奖,100名参赛市民获得“市民作家”称号。
这100名“市民作家”是从3万多参赛市民中脱颖而出的。记者读了其中的一些作品,发现其中鲜有华丽的辞藻,所谓写作的“炫技”,却大多流露真情,质朴动人。刚退休的谢坤兴1970年代就曾参与过大飞机的研发,如今中国国产大飞机之梦即将实现,他感慨万千,一气呵成写下《梦想从上海起飞——忆“运十”飞机研制经历》,一举夺得“使命梦想奖”。谢坤兴说:“写作不仅仅是快乐的源泉,也是一种修身养性。文章最怕空洞无物。我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从真人真事入手,力求细节真挚。”
在上海读初三的藏族学生扎西尼珍的一篇《有爱的地方就是家》获得“眉目传情奖”。两年前她从家乡西藏昌都赴上海江桥镇珠峰中学藏语班读书。此文写的就是她从初来乍到的新奇,到失落惶恐,再到适应融合的心路历程。文字真实且细腻,让人对小姑娘的汉语写作功底拍手称赞。值得一提的,柏万青这次也有三篇文章参赛。她的一篇《我与豆豆》也获得“眉目传情奖”。
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在评委、作家滕肖澜看来,就是“流畅真实,言之有物”,就是“有温度的书写”。而从此次市民写作大赛来看,很多市民都对这些写作真谛心有所悟,他们并不是刻意而为,而完全是真情的迸发。这不由让评委们深切感到,好的文学不仅源于职业作家,更在普通市民之中。
评委、作家薛舒说,“文学一直都有生活渊源,普通人平时因为缺少展现的平台,他们更多扮演的是文学欣赏者,通过这次市民写作大赛,他们写出所思所想,展示了各自文采。只有民众自发参与文化活动,一个有魅力的文化城市才拥有了坚实广泛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