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新疆来》
库尔班江·赛买提 著
中信出版社
作家王蒙把《我从新疆来》称为一本“光明”的书。他在推荐序中写道:“作者提供了精美的图片与文字,告诉我们,有许多像他这样来自新疆的各族人士,在祖国城乡,工作、上学、度日、提升,贡献着力量,享受着生活,满身的正能量。”
作者是位年轻摄影师,他走到哪里都要强调自己是新疆和田人。他曾多次举办以新疆为主题的摄影展。因为发现“最有力量的就是人的形象和故事”,他采访了多位新疆人,撰写了《我从新疆来》。
尼鲁帕尔·阿布来提:
我是个能讲地道上海话的维族妇女
我看上去是个维吾尔族女性,一开口却是地道的上海话。我来上海快30年了,这个城市对我充满了吸引力,我对上海的爱无法用语言形容。
我在伊犁出生长大,小时候的邻居很多都是上海知青,他们的孩子都是我的小伙伴。
1985年,我参加高考,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
那时候一说上海就觉得特别遥远:先坐两天的火车到乌鲁木齐,再接着坐四天的火车才到上海。还是绿皮火车。
但我特别兴奋,一路上从火车这头说到那头,见着人就说自己要去上海上学了。
我毕业那年,因为有越来越多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来上海上学,教委便在上海设立了一个办事处,我就留在那里做起了辅导老师。2005年之后才转到新疆驻沪办事处工作。
我丈夫是阿图什人,在上海开餐厅,是个活得非常精彩的人。我和他在火车上认识,一见钟情,走到了现在。我在外面是个典型的上海女人,回到家就是个非常传统的维吾尔族女人,各种维吾尔族民族传统仪式,我在家一个不落地完成。
我从小就喜欢笑,喜欢大笑。有人说,你是女孩子,得收敛一点,但我从没想过要改变。
欧特凯·艾尼:
现在,我会骄傲地说:“我从新疆来”
我的名字叫欧特凯·艾尼,出生在上海这个繁忙的城市,现在在一所民办初中上学。
前段时间发生了“切糕事件”。学校里有一个同学,每次见到我,都用让我感到恶心的声调叫:“哟,你看那个卖切糕的。”终于,我冲上去和他打了起来。即使他对我说了对不起,我也无法冷静下来,直到几个老师来拦住我为止。
事后,我爸爸对我说:“这个社会不是靠蛮力来解决问题的。你打他,他只会表面上顺服你,但你必须让他从心里佩服你。”
后来又发生了乌鲁木齐的爆炸事件,它给在学校的我带来了影响。那天,我走在学校走廊里,突然有个人冲着我喊道:“看,那个新疆人,恐怖分子。”这次,我成熟了,知道不该再用蛮力了。于是,我就当做什么也没听见。让我没想到的是,周围根本没人理睬他,他当时肯定也感到很尴尬。
这次库尔班江(本书作者)哥哥来到上海,我几乎每个假日都陪着他一起去采访在上海的新疆人,为库尔班江哥哥的书收集材料。这些来自新疆、在上海打拼的人,他们的个人经历,如同一本本传记,充实了我,让我学到了在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
自从发现我们新疆有那么多的人才,我现在会很骄傲地对别人说:“我从新疆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