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9月27日14:00巨鹿路675号,在上海作协大厅将举行写作计划第三场中外作家交流会,主持人为著名作家孙甘露,嘉宾为丹麦作家Hans Henning Harmer,匈牙利作家Imre Korizs 和Péter Gerocs,以及上海作家小白,他们将共同畅谈“时时刻刻”,欢迎读者参加!活动免费参加,报名方法:
详情
获颁第六届鲁迅文学理论评论奖,张新颖说:"文学研究是我爱文学的方式。"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想起了李清照的桂花词
东坛网友相聚上海闲话
晒晒文革时的小学生课本
那尼的个人空间
上海的时髦一度由妓女领导的?
钱乃荣的个人博客
中国诗
癸巳中秋(外一首)
中秋祭祖
让网络作者获得稿酬不是小事
用户名:
密 码:
2014年3月20日,巴黎图书沙龙开幕,这次书展阿根廷是主宾国,上海市是主宾城市
赵丽宏、程小莹与法国作家对谈《上海的文学杂志》 王安忆巴黎图书沙龙演讲
“上海是很多人的故乡”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要闻2014
巴金“文革”日记首次公开发表
2014年11月21日 10:53


 

 

今年11月25日是巴金诞辰110周年,一系列文学纪念活动近期在上海陆续举行。而今年第6期《收获》杂志首次公开发表了巴金在1973-1976年之间的“文革”日记。

 

■ 为1973-1976年期间自干校归来后所写

■ 记述1973年被定性“不戴帽”经历

 

 

 “文革”后期巴金的日记本和日记手迹

 

 

“文革”期间,巴金曾被下放到“牛棚”、“干校”,无法从事写作、翻译工作。图为粉碎“四人帮”后,巴金恢复了从前忙乱的生活。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认为,此次首度公开发表的这部分巴金日记,虽然字数不多,“但就是那个时代‘具体的、实在的’记录;而今看来,又何尝不是字字读来皆是血的控诉?”

  今年11月25日是巴金诞辰110周年,一系列文学纪念活动近期在上海陆续举行。而今年第6期《收获》杂志首次公开发表了巴金在1973-1976年之间的“文革”日记。1972年自干校归来,妻子萧珊去世后,巴金重新书写日记,六十四开的小本子上,如实地记录了巴金的所见所感,直抒胸臆、袒露心扉,为“文革”岁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证词。

  2014年第6期《收获》亲历历史栏目首次公开发表了巴金在1973-1976年之间的“文革”日记,并附上了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写的一篇日记释读文章《长夜漫漫》。巴金曾写有《我的日记》一文,在该文中,巴金列举“文革”中他几度写日记的情况:在上海作协“牛棚”中劳动,他写过“劳动日记”;也写过添加点自我批判的作料的日记。1968年,他想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存真”,写了不到两个月,就被造反派抄走了,“从此我就没有再写日记。我不斗争,不反抗。我把一切全咽在肚里……”周立民说,巴金在写这篇文章时,可能忘了,“他还留下了这份自干校归来后的日记。”

  作家的“文革”日记,比较有名的有张光年的《向阳日记》、陈白尘的《牛棚日记》,周立民在文中说,“巴金不曾解释过,他的这些日记写了撕、撕了写的动机,但我想用他以前经常说的话来解释,那就是心中有感情需要倾吐。在那样的长久压抑下,他不得不写。”“萧珊已去,以沫相濡的日子不再,心中的一切向谁倾吐?大概只有求助于纸和笔。”

  现存的巴金1949年后的日记,基本上以记事为主,如同生活备忘录;偶发一点议论,也是点到为止。在周立民看来,而像这部分日记这样,直抒胸臆、袒露心扉的,极为罕见,也特别珍贵。巴金先生后来曾经说过:“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说明二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大家看看它的全部过程,想想个人在十年间的所作所为,脱下面具,掏出良心,弄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偿还过去的大小欠债。” 周立民在文中写道,“他的这部分日记,虽然字数不多,但就是那个时代‘具体的、实在的’记录;而今看来,又何尝不是字字读来皆是血的控诉?”

  在周立民看来,这样一份“文革”后期的巴金日记留下来,总体上如实地记录了巴金的所见所感,甚至直接吐露心声,“这就为那段长夜漫漫的岁月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证词。”

  

作家“文革”实录

  《向阳日记》

  作者: 张光年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内容简介:《黄河大合唱》组诗作者张光年,在“文革”期间写下一系列记录干校生活的日记。

  《牛棚日记》

  作者: 陈白尘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1966年初,作者由北京中国作家协会贬至江苏省文联。数月后“文化大革命”起,9月11日,作者回到北京,此后七年,被半幽禁在“牛棚”之中,每逢夜深人静时,便偷偷地写下最简单的日记,以记录这个时代,数年来从未中断。

  《牛棚杂忆》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

  内容简介:季羡林对“文革”的一本回忆录,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他希望通过回忆自己的经历,让更多亲历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干校六记》

  作者: 杨绛

  出版社: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记述了1970-1972年间作者夫妇在河南干校的“琐细的旧闻和飘忽的感受”,作者用温婉淡然、近乎白描的手法为那个时代画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剪影。

  

■ 巴金日记摘录

“七年靠边的生活就算结束了”

  一九七三年 七月八日

  傍晚在二楼浴间洗澡,听见有人敲大门,叫小林(编注:巴金女儿)夫妇去开门。先听见小祝(编注:巴金女婿)唤我,后来小林说有人找我。我在纱窗内往下面看,起先看不清楚,马上戴了眼镜,看出来是王树基(编注:本名王仰晨,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他也讲出自己的名字。我洗完澡下楼,看见树基,真高兴!这是一位三十年来一贯关心我的朋友!我一直担心我会连累他,现在才知道他工作得很好。他那个单位是了解他的。他为了排印《鲁迅全集》的事来上海,大约还要住一个时候。

  一九七三年 七月九日

  今天上午在机关王师傅来叫我到他的办公室,原来外调的人要我重写星期六交来的有关徐懋庸的材料。只是为了删去几个死人或生死不明者的名字。我照那两个人的意思抄好材料。其中一个问我:图章带来没有。我说,没有。那一个不响了。但后来另一个却拿了印泥盒来,要我在两份材料上,各打一个手印。我照办。但是,说实话,我有点反感。(编注:此句日记原稿中被作者删除)

  王师傅要我下午两点钟去一趟。我按时到了那里,在门口遇见吴师傅。他要我到办公室去。王师傅也在。吴先要我谈感想,然后又问了一些我的生活情况。于是回到正题,他告诉我结论已下来,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说要给我工作。我说身体吃不消,打算解决问题以后,在家里搞点翻译,译赫尔岑的《回忆录》,改屠格涅夫的《处女地》。吴要我翻译无政府主义的书和资料,我说有困难。后来文化局的一位老师傅来了(这个人我在干校见过),他对我态度较好,说希望我晚年能够为人民做点事情,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讲了小林和小棠(编注:巴金儿子)的事,他答应去联系;我把赫尔岑的书名写了给他们,他也表示同意。

  吴师傅答应我每周去三个半天。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这样办。

  我回家,黄明明(编注:巴金友人黄源之子)在这里,所以等到晚饭时才把这消息告九妹和瑞珏(编注:巴金妹妹)。晚上八点后,小林夫妇回来,我才有机会同他们说这事。但说起来,我自己也讲不清楚,究竟算不算已经宣布,我是不是已经解放。

  一九七三年 七月十四日

  今天早晨到机关西厅后,阮师傅来通知,要我八点到二零三学习。我坐在师陀旁边。吴师傅主持学习。他宣布我从今天起参加学习和大家“一起研究和讨论”。他说我的问题的结论已经批下来。不戴帽,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发生活费,作翻译工作,说这是根据市领导同志批示的精神。我的问题就算正式解决了。七年靠边的生活就算结束了。要是蕴珍能活到这一天,那有多好!休息时,师陀问我有什么意见,我说没有意见。中午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小林夫妇和瑞珏。瑞珏很兴奋。小林起初还有点意见,后来也高兴了,答应马上写信告诉小棠。

  晚上国炜(编注:李国炜,巴金侄女)的爱人汪国权来看我,他意外地回上海转赴杭州,今天来明天去,他在肖荀家遇见瑞珏,知道了关于我的消息,他也高兴。我请他把我的情况对大嫂他们讲讲。

 

  (巴金日记选自2014年第6期《收获》,标题为编者所拟) 




选稿:丛山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石剑峰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