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经教育部批准,同济大学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等单位合作,将于2013年6月1—2日举办“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会议,诚邀海内外学者与会。1、时间:2013年5月31日报到,2013年6月1—2日开会……
详情
小说里人物的背景是知青身份,我写的是这代知青的当代群像和他们的当代命运……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黄宗洛陈强,一路走好
关于写上海话……
走进石库门
也说看电视剧《知青》的想法
点说史上“金莲”事
贾平凹之“人生”和“平凡的世界”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
杂司谷的“墓”
中国80后作家联名抵制周立波
余秋雨写给学生们的一封信
用户名:
密 码:
2012年09月26日下午,各国驻市作家来到上海作协大厅,与上海作家进行座谈交流。
第三场2012上海写作计划报告会举行 第二场“2012上海写作计划报告会”举行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历史资料
巨鹿路675号——作家之家
2006年6月27日 13:58


  进进出出巨鹿路675号十几年,周围的一切视之平常。突然有一天发现大门口挂出了市政府1999年9月23日颁立的铜牌:“市级建筑保护单位。”我恍然有“身在宝山不识宝”的感觉。既然要保护,那就说明它有价值。这价值,是因为建筑有特色,亦或楼房本身有历史内涵?我对此发生了兴趣。

  关于这幢维多利亚风格的楼房,在上海文化圈内早已耳熟能详。说不清它多少次上了电视和银幕,充当演绎旧上海故事的典型场景。缪斯女神的喷水池、镶有彩色玻璃的西厅、挂有大型水晶灯的大厅、弧线别致的楼梯、气魄宏伟的巨型圆柱……是最显风光的景头。我仔细想想,上海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居住型小洋楼是不少的,类似它的风格好象还没有见到。它确实在建筑上有特色。可见它的原主人刘吉生当初造房时的用心良苦。也是凑巧,去年5月的某日,刘吉生最小的女儿携儿带孙,一行七、八人从美国来沪,顺便探访旧居。当时院子里还在整修,这幢主楼却已经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装饰一新。她上上下下看得很仔细。我正好在场,便悉心听她细诉怀旧之情。这房子是1930年造的,她出生在1931年。也就是说,如果把她的胎儿期也算进,她正好和房子同龄。她在这老屋里住到18岁,去了美国读大学。她第一眼看到喷水池,就说那是从意大利运来的。跨进楼门,指着落地座钟、镜台、黑白相拼的地砖、酒吧台、楼梯边的彩窗、扶手铁栏上的雕花英文字母L(刘)、K(吉)、S(生)……连连说:老的老的,都是老的,连大厅天花板上的花色也是老的。看来她的情绪有点兴奋,大约这幢楼房之保存完好有点出乎她的意外。她的话也越发多了,还不住地介绍说,当初这个院子里,下人有四十多,其中更伕一人,专门养狗的二人,狗有20多条,4条大狼狗夜里放出来看门的……

  我感觉到了,当年这个院子里盛况异常。这当然和刘吉生的发达有关。刘吉生是旧上海著名爱国实业家刘鸿生的胞弟。以刘鸿生为首的刘氏企业集团和荣氏棉纺集团、郭氏永安集团、简氏南洋烟草集团被称为旧上海也是旧中国工商界四大天王。刘鸿生人称“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水泥大王”。上海解放初期,他曾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财经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政协常委、中华全国工商联常委兼上海工商联副主任等职务。1956年因心脏病去世。那末,刘吉生在刘氏集团中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呢?只需提一件事就很清楚了。刘鸿生本来是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因为谢绝校方培养他当牧师的要求而被学校除名。这一年他才18岁。处于困境中的他,多亏了他父亲的老友推荐,到了英商开平矿务公司当跑街。以后得到赏识,被委派为该公司在上海的第一号买办。时间是在1909年。刘鸿生21岁。刘鸿生接到这个重要差使时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带上弟弟刘吉生跑遍了南通、江阴、南京、芜湖、苏州、镇江、宜兴等城市、乡村,设置煤号,甚至深入到一个个灰窑中游说用煤炭代替木柴的好处,结果大获成功,垄断了长江下游、京沪沿线广大地区的煤炭市场。煤炭销路剧增,最多的一年达到250万吨。刘鸿生年收入平均在20万元以上。不到十年,年龄不满30岁的刘鸿生即成为20世纪20年代上海滩大富翁、大闻人。刘吉生就是其兄最初靠煤炭起家时的得力助手。以后10多年中刘鸿生又实现了火柴企业托拉斯宏图,创办了华东煤矿、上海水泥厂、章华毛纺厂、华丰搪瓷厂,开设中华码头等企业,刘吉生在这些企业中几乎都占有股份,并被其兄委任为掌握刘氏企业银根的中国企业银行的总经理。可见其兄弟俩关系之亲密,以及刘吉生在刘氏集团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用刘吉生小女儿对我说的一句话来作解释是:我伯伯主外,我父亲主内。刘吉生的经济状况也可想而知。1930年,正是他事业的顶峰时期,他盖起了这座豪宅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以这样说吧,这幢楼房本身,已经成为20世纪上半期上海经济社会的一个侧影。它确实是有保存价值的。不过,在我看来,它后50年的历史,其蕴含的价值也毫不逊色。

  据说,上海刚解放,这幢楼房暂时作过上海军管会的一个办事机构,大厅里还停过马。不久就变成华东作家协会。它是上海作协的前身。以后10多年内,这儿可以说是文化名人荟萃。夏衍、巴金、柯灵……假如要开出长长一大串名单的话,真是数不胜数。楼房内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记得文革前,我曾经到此采访过。一跨进大门,就有一种门槛太高的感觉,让我心向往之、不能及之。文学殿堂太神圣了。没有想到政治风云突起,文革开始,这儿的大门被砸开了。先是闹哄哄的一阵“打巴”,大字报从三楼楼梯口垂到底层。所谓“牛鬼蛇神”全被赶出大门,赶到农村,砸烂作家协会。接着是样板戏剧组开进了大厅,昔日宁静地充满了弦管笙歌。全然不知文学为何物了。

  过眼烟云消散去。上个世纪80年代,大门口重新挂上了上海作协的标牌。《收获》、《上海文学》、《萌芽》三个中国名牌刊物重新开张,新办的《海上文坛》、《上海文化》也问世了。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专业作家被吸纳进来。会员从文革前的不到百名,陆续扩大到千余名。这个院子,特别是这幢老楼,又成为上海文学事业的中心地,甚至可以说是上海文化界引人注目的一处胜景。特别是经过近5年大施工大整修,主楼附近新添了三幢姐妹楼,整个大院的绿化重新布局,面目一新。如此硬件建设,在全国各省市的作协中,可说是一流的了。这幢大楼成了上海的作家之家。上海的作家们,正信心百倍,用自己的笔,为建设先进文化增光添彩。

  物是人非。目睹这幢老楼,我也是感慨万千。它让我想到将近一个世纪中,上海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社会的折光。它的价值寻常吗?

  




  作者:姚克明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