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经教育部批准,同济大学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等单位合作,将于2013年6月1—2日举办“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会议,诚邀海内外学者与会。1、时间:2013年5月31日报到,2013年6月1—2日开会……
详情
小说里人物的背景是知青身份,我写的是这代知青的当代群像和他们的当代命运……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黄宗洛陈强,一路走好
关于写上海话……
走进石库门
也说看电视剧《知青》的想法
点说史上“金莲”事
贾平凹之“人生”和“平凡的世界”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
杂司谷的“墓”
中国80后作家联名抵制周立波
余秋雨写给学生们的一封信
用户名:
密 码:
2012年09月26日下午,各国驻市作家来到上海作协大厅,与上海作家进行座谈交流。
第三场2012上海写作计划报告会举行 第二场“2012上海写作计划报告会”举行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作家访谈
张炜:《芳心似火》是我的生存所得
2009年3月24日 11:14


    芳心就是爱心。爱惜万物,仁慈,抵达这个目标是很难的,但做人却不能没有这目标。

 

 

 

    和之前《古船》《外省书》《浪漫与丑行》《刺猬歌》等作品书名之诗意、典雅、田园比起来,张炜的新作《芳心似火》的书名显得有些撩

人。但是等你迫不急待翻阅时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其中的深刻、幽默与思辨,一点儿不亚于他以往的作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因为他的切入点起于爱情,便显得轻松愉悦,原来进入齐国的历史是如此漫不经心又让人过目不忘。

  副标题是“兼论齐国的恣与累”,因为书中大量涉及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世情民俗。张炜谈齐,不是清言,而是为了议论当世,是为了观照今天。几乎在每一篇文章里,张炜都把过往的历史与当下的现实加以对照,发出他个性的声音。这位在文坛上活跃了30年的著名作家,著作近千万言,《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等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中不可忽略,然而《芳心似火》的出炉,令评论家们刮目相看:在作者全部的文字中,还从来没有以如此迷人的、平易近人却又美丽绚烂如织锦的关于人类生存思想的表述。这表述是如此地清晰圆融,如此地朴素,如此地切近,如此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读书报:书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事件,比如谈到焚书坑儒事件,您说“也不能完全从政治背景上寻找原因,其中还有一些虽然微小,却不能不予以正视的问题,这就是海边的人与西部的人脾气犯冲”。是“戏说”还是言之有据?

  张炜:历史不能“戏说”。翻一下典籍,会发现当年一些东方的儒生,还有方士的言论,是怎样地激怒了秦始皇。东部沿海人出言放肆、好议论的性格,与农业大国秦国人大不相同。这两种性格最终搞不到一块儿去。记载中,一开始秦始皇觉得听听东部来的这些人谈话满有趣,后来就觉得虚玄,最后又觉得是一种欺骗。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除了现实的政治原因之外,还有更深层的文化冲突。

  读书报:《芳心似火》原书第二章之《游走》,在新浪网上登出时被编辑改成“究竟什么是齐国人的文化性格?”这恰好是我的问题,究竟什么是齐国人的文化性格,当今天的山东人和过去相比,有哪些方面的进步或者缺失?我想听听您的见解。

  张炜:今天的山东人兼有齐文化和鲁文化两种因子,这和全国大部分地区其实是一样的。齐文化比较浪漫,重商,能幻想,有异想天开的气质,胆大,善于发明创造。但齐文化中并不全是好的东西。鲁文化更伟大更崇高,现在人们反而不信它了。齐文化神神道道的,其中又有许多实用主义的部分,所以今天的人很感兴趣。但是齐文化中极坏的东西,比如奢糜和享乐主义,是必须警惕的。

  读书报:近一段时间中医在国内比较受关注,您在《芳心似火》中也谈到了中医。您认为,好中医的缺失与好文章的缺失,在步调上是一致的。对于当前的“好文章的缺失”,您怎么看待?

  张炜:现在作文都学西方文法,仿佛中国的古法不存在了似的。人们对文章的评判标准也是这样,一概以西法作为衡量标准。一部作品一篇文章有浓烈的西方气息,虽然不一定是大缺点,但也不一定是高明的标志。

  中国的美文之源到了今天,已经淤塞不流了。

  读书报:我非常喜欢书中贴切并且有趣的比喻。您认为“所谓西医对人的诊治,真的像是对一部机器零件的修复和更换的过程”。我想了解您本人对于中医等传统文化,是否非常热爱?

  张炜:中医不仅是医道学问,它更重要的还是思维方式。这种思考力在当今如果缺失了,就会造成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场灾难。现在常常能看到西方思维的皮毛,这种简单化一刀切和不求甚解,想用来治世医人,连门都没有。我当然热爱中医等传统文化。

  读书报:从《芳心似火》以及之前的很多作品中,能看得出来您对于脚下这片土地怀着深厚的感情。写作的过程,您是怎样的心态?

  张炜:半岛地区是我来复奔走的地方,那里是我的出生地,对她的批评之剧和热爱之深都是统一的。我无论如何也挣脱不了这种情感。对我来说,她可能就是全部的世界。这会使我的视野狭窄吗?倒也希望如此,因为能这样闷头生活在那里面反而更好。

  读书报:您为这本书的创作,做了怎样的准备?

  张炜:这是我二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亲身经验和经历的结果,说准备还不够,而是我的生存所得。我有这样的半岛地区的生存经验,才有这本书的写作。写它是容易的,而这样的生存却需要命运和时间。

  读书报:作家社还出了您另外一本《在半岛上游走》,是一部文集。这两部作品对您来说分别有怎样的意义?

  张炜:那本书是我在写作和工作中形成的,大半不是专门为了文章而文章,所以它等于是生活实录,有点赤裸裸的。比如我在大学里讲了什么,都是很现场的,人在现场气氛里,有时也难免激动一些。不冷静就会有文辞等其他问题,但人有时也难保总是那么冷静。

  读书报:记得您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十余年来我一直寻找和迷恋这样一个读书处:沉着安静、风清树绿;一片自然生机,会助长人的思维,增加心灵的蕴涵;这里没有纠缠的纷争,没有轰轰市声,也没有热心于全球化的现代先生”。现在您的生活状态如何?您满意吗?

  张炜:我忙忙碌碌的,主要是写作和读书,是“在半岛上游走”。为了继承美好的传统文化,我曾参与兴办万松浦书院。这个工作虽然辛苦,但也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这是我对自己满意的方面。

  读书报:看过《芳心似火》,我感觉您所表达的主题之一,是永远保有一颗芬芳的心是最重要的。但是在当今喧嚣的世界,保持这样的“芳心”是何等艰难。为什么您愿意做这样的努力?

  张炜:保持一颗“芳心”,这说说容易,实际是很难做到的。芳心就是爱心。爱惜万物,仁慈,抵达这个目标是很难的,但做人却不能没有这目标。现在一切正好相反,有人以为有了这目标反而是不好的。多么可怕的世界啊。

  读书报:最后再请您谈谈有没有小说方面的写作计划。

  张炜:有,还是写下去。笔耕不辍,使用古法工作,即仍然要用笔和纸。




选稿:芦村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舒晋瑜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