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
|
经教育部批准,同济大学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等单位合作,将于2013年6月1—2日举办“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会议,诚邀海内外学者与会。1、时间:2013年5月31日报到,2013年6月1—2日开会……
|
详情 |
|
|
|
|
|
|
|
 |
|
|
小说里人物的背景是知青身份,我写的是这代知青的当代群像和他们的当代命运……
|
|
|
|
|
|
点击进入 |
|
|
 |
|
 |
2012年09月26日下午,各国驻市作家来到上海作协大厅,与上海作家进行座谈交流。
|
|
|
|
|
|
|
|
当前位置:作家访谈 |
 |
阎连科 质朴文字记录家族故事 |
2009年5月21日 10:21 |
——与作家阎连科谈其新作《我与父辈》

阎连科
以《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等长篇小说享誉文坛的阎连科,在其新作散文集《我与父辈》中一改往日奇峻旷想的风格,用极尽质朴的文字和纯粹的个人经历与记忆,刀削斧凿般地将自己的家族生活——一个中国农民家族的命运起伏镌刻在了纸页上。 改变写作风格 《我与父辈》不靠煽情的故事,不靠玄虚的颠覆,写的只是平常日子中人生的点点滴滴,父辈的辛劳与努力。阎连科回忆了写作的初衷:2007年在为四叔守灵时,妹妹的偶然发问让他惊冷:“哥,你写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不写写家里的事情呢?”想到父亲及他兄弟三人都已离开了世界,在那一刻,阎连科对自己的写作感到了歉疚和不安,“我觉得亏欠了他们什么,必须为我的父辈和家人写点东西。” 阎连科坦言,写这本书的初衷只是为了完成妹妹的夙愿,写一本给家里人读的书。因为是写给家里人看的,绚丽的技巧、华丽的词汇、精心的架构都不重要了,平实和诚实是阎连科写作该书时对自己提出的唯一要求。 紧密联系土地 阎连科写作,坚持手写,每写了几万字后,送楼下店铺请打字员输入。隔日去取稿,以前只管输入从不评说的打字员突然说:“阎老师,我觉得这是你写得最好最好的作品!”“最好”一词,姑娘一连强调了好几遍。店铺里的校对员也说:“一边校对,我一边在哭。书出版后请告诉我,我去买本送我孩子。” “我以前总是强调我和农村的关系、我和土地的联系,《我与父辈》才是我和那块土地最紧密的联系。”阎连科说,家里有长辈看了书的开头,便觉得气喘,“我说,那放一放,别看了。” 呈现浓厚亲情 父亲留给孩子的饺子,大伯带回来的几粒糖豆,四叔送给侄儿的一件衬衣……《我与父辈》是一部描摹生活细节的书,它记录了最普通的父辈们如何在人生的贫寒之境里,卑微却富有尊严地活着和命运抗争。 该书出版方英特颂图书有限公司总裁袁杰伟在收到样稿的当日,就给阎连科回了信,誓言要出一本“最好”的书,因为这样的书“久违了”。他说,《我与父辈》所呈现出的亲情与感恩心,将让每个读者动容。 对读者的反馈,阎连科看作是意外中的意外,不过感到非常欣慰:“教化作用不是我写书初衷。但做子女的看了,尤其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能够给父母多一句问候,我就很满足了。” (新民晚报 2009-05-20 )
|
选稿:芦村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乐梦融 [联系我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