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村与本报记者谈网络文学演变与争议

陈村
“优秀小说不分网上网下”
陈村是1997年便接触互联网的传统作家。从“榕树下”网站艺术总监到经营论坛,陈村对网络热情不减。作为盛大文学华语原创文学大展评委会主席,近日陈村畅谈了网络文学演变与发展争议。
从“作者中心”到“读者中心”
十年前,《第一次亲密接触》让读者初次领略网络文学的威力。在陈村眼中,此前的网络文学是“作者写给作者看的”,“痞子蔡和安妮宝贝启发人们在网上写作,写小说成为大家的事情。现在的网络文学是为了给读者看的,阅读愉悦取代了写作愉悦。”
陈村总结网络文学发展至今最大的贡献,是出现了一批有趣的类型小说:“以前没有类型小说,就像电影没有贺岁片。网络文学从模仿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始,逐渐有了悬疑小说、奇幻小说。”前几年穿越小说流行,他也曾翻阅过几本。天下霸唱、沧月是他记忆犹新的网络作家。
书一畅销就不安全了
慕容雪村、安妮宝贝……许多人们熟悉的作家在网上走红,成名后却远离网络,引发“网络留不住人才”的争论。作为行内人,陈村表示没有保障的版权问题,是作家们寻求纸质出版的最大动因。“成名作家把作品首发于网络,一夜之间会被无数网站擅自转载。在版权不能得到保护前,他们不愿将有销路保证的作品放上网,就变得很好理解了。”
陈村理想中的小说创作产业链应从网下往网上流动:“出色的小说不分网上网下。”目前网络版权没有保障,网络成了出版社的选秀基地:谁的作品人气高就拿来印成纸张书,作者因为看得到的版税利益而与网络划清界限。陈村赞叹起点中文网单靠网络订阅培养出百万身价的作家很了不起,“只要作品的版权得到应有的保护,网站不愁没有好作品,传统作家会排着队上门。”
网络文学评论家太少
网络文学能否叫座又叫好?陈村表示离不开专业评论家参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热潮是靠评论家、读者互动形成的,现在我们还缺少以网络文学为己任的评论家。”此次担任网络文学大展评委,陈村希望发掘一批优秀作品和新人。他正着手制定公开透明可操作的评判标准:“程序公正是最重要的。我会考虑点击率,但畅销并非就是最好的。”
对于“网上小说越长越有人气,却不得文学界好评”的悖论,陈村认为网络读者习惯一屏屏看情节而非一个个字啃描述,网上的阅读稀释不以传统评论的愿望而转变。“读者要读的就是跌宕起伏的小说,即使把莫言的作品放上去,点击率也未必高。”他表示,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是分开运行的两套话语系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架势还将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