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
|
经教育部批准,同济大学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等单位合作,将于2013年6月1—2日举办“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会议,诚邀海内外学者与会。1、时间:2013年5月31日报到,2013年6月1—2日开会……
|
详情 |
|
|
|
|
|
|
|
 |
|
|
小说里人物的背景是知青身份,我写的是这代知青的当代群像和他们的当代命运……
|
|
|
|
|
|
点击进入 |
|
|
 |
|
 |
2012年09月26日下午,各国驻市作家来到上海作协大厅,与上海作家进行座谈交流。
|
|
|
|
|
|
|
|
当前位置:作家访谈 |
 |
卢新华:合天道、衡人欲 |
2010年8月20日 10:58 |

卢新华
32年前,知名作家卢新华发表小说《伤痕》,由此引领了一场“伤痕文学”运动。32年后的今天,卢新华又以一部《财富如水》发出了“传统复兴”的呐喊,首倡“合天道、衡人欲”的财富观。
在这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中,卢新华以自己作为发牌员所积累的丰富的“阅牌”、“阅人”经验和在赌场上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作为切入点,细心审视、考察、分析和研究了财富所具有的如水般会流动、会蒸发、会冻结、会滚雪球、会“以柔克刚”、会“往低处流”、会藏污纳垢,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性质。15日,卢新华将去上海书展签售该书,本报记者为此作了专访。
周报:您的《伤痕》着眼于反思“文革”,《紫禁女》审视的则是我们民族漫长久远的历史。那么您是怎么定位《财富如水》性质,写这部作品的意图是什么?
卢新华:我在对当年“文革”给社会和人生造成无法弥补的伤痕进行深入探讨和反思的过程中,曾逐步认识到,“文革”的伤痕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停滞不前,固然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有关,但宋代程朱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信条,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主流意识”,千百年来也一直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文革”中,我们曾将这个信条做到极致,所以,在《紫禁女》中,我曾通过石玉这个人物形象“生殖通道”的萎缩以及“半封闭”状态,来隐喻中华民族在“文革”结束前的一段生命史。但遗憾的是,虽然石玉的“幽闭之门”最终通过西方的“手术刀”打开了,不料却又形成一个大而无当的“空洞”,以至于泥沙俱下,眨眼之间,社会的主流意识便似乎转化成“存人欲、去天理”了。
这种“物欲横流”,“我为财狂”的现状让我深感忧虑,结合现实,我以为廓清人们对财富、财富和人、财富和人类的关系的认识,很有现实意义。这样,2009年3月下旬,我的一篇约八千余字的文章《财富如水》经编辑的大斧砍削,先是以不足三千字的面目最初发表于上海《解放日报》“朝花”副刊上,后又为多家报刊转载,并很快以各种面目流布到了网上。这当中,我很受了一些朋友、读者和师长的鼓励,希望能以一本小书将《财富如水》的话题说深谈透。我很以为然,于是便有了今天这部书稿的面世。
财富如水,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该书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努力将“财富如水”的真相(其实更是“空相”)和盘托出,以期这世界上多一些和平、和谐、和睦,以及善始善终的人生,少一些因财富而起的“不和”和血腥……
周报:您曾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后来又只身一人去美国,在美国赌场做发牌员,这些经历,对您写作这本《财富如水》有何帮助?
卢新华:我到美国留学后,曾做过许多事,包括踩过三轮车,卖过废电缆,当过图书公司英文部经理,做过金融期货等,但在赌场发牌给我的收获应该是最大。首先,我在牌桌上阅牌、阅人无数。其次,我还利用发牌休息的时间,阅读了包括佛经在内大量中外“书本知识”。我一直以为,人生有三本“大书”需要认真阅读,第一本是“书本知识”,第二本是“自然和社会”,第三本是“自己的心灵”。故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法乎自然”之说。我在赌场发牌期间,差不多每天都在读这三本“大书”。上了牌桌,我一边发牌,一边阅读“自然和社会”,下了牌桌,我专心阅读“书本知识”,回到家中,我仔细阅读“自己的心灵”,看看每日里在财富的浸泡下,它的面目都有些什么样的改变……这样,慢慢地,我观那一枚枚的筹码其实也就是水滴,那一堆堆的筹码则是一汪汪的水,那一张张椭圆形的铺着绿丝绒的牌桌,则是一处处“碧波荡漾”的荷塘。于是,放眼望去,偌大的赌场内,一时间竟然波光潋滟,水汽蒸腾,俨然一片财富的“湖泊”了。而“财富如水”的体悟,也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积累中一点点嵌入我的生命,并呼之欲出了。
周报: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贾树枚曾在《新闻实践》上著文赞誉《财富如水》是“马克思式的思维,资本论式的表达”,请问您是否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您是否从《资本论》中吸取了有益资源从而应用到您的这部《财富如水》中?
卢新华:贾树枚先生是我所尊敬的师长,但对我作品的赞誉实有些愧不敢当。至于说到马克思的《资本论》,我在部队当兵时就曾经读到过,很可惜,当时并没有读完。但对于它的结论性的理论和见解还是耳熟能详的。毛泽东也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所以,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理解、审视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其实也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眼见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而欲“替天行道”,“削富济贫”,促使财富“往低处流”所确立的一种思想和理论基础。但遗憾的是,马克思和毛泽东大概忽略或者还没有来得及仔细研究获得胜利并掌握了财富分配大权的无产阶级,如果一味强调阶级斗争,而不解决自身对于财富、财富和人的关系的认识,听凭身心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随波逐流”,就会不断地从自身产生出新的“资产阶级”,从而陷入新一轮“剥夺”与“反剥夺”的周期性悲喜剧。
所以,我得“实话实说”:我这部《财富如水》的出版,主要还是得益于我的赌场发牌员生活,以及我对我所喜爱的三本“大书”的阅读。
|
选稿:芦村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蒋楚婷 荆悦 [联系我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