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丽萍说,选择留在上海,一来是感恩于12年前上海以引进人才的方式,创造了宽松的创作环境,将她的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二来这座城市已经成为她的家,正在上演属于她的美好时代。 雷鸣;陆杰

王丽萍在咖啡馆写作。 雷鸣;陆杰

剧本《媳妇的美好时代》,王丽萍不急不躁地写了一年多,又修改了2个月。剧本中那种纯粹的情感,令投资人都感到惊讶。2010年,《媳妇的美好时代》在第四届东京国际电视节上获“最佳海外电视剧奖”。 雷鸣;陆杰
12年前,她创作了《婆婆,媳妇,小姑》,12年后,她编剧了《媳妇的美好时代》,家长里短一地鸡毛的故事中,主角始终是夫妻、婆媳、雇主、保姆这些小人物。而她借这些平凡的小人物,勾勒出的是家庭和社会的变迁,以及不同年代幸福定义的微妙变化。有人说,她描绘了这个时代最平凡人物的美丽人生。 作为一名编剧,王丽萍这样形容自己——随时随地全天候“开机”,从家长里短中感应时代和生活的魅力。 6月8日,王丽萍将带着30集电视剧《我的美丽人生》赴韩国参加亚洲编剧大会。一年前的亚洲编剧大会上,她的《媳妇的美好时代》获得了“亚洲文化贡献奖”,她也成为国内首位获此殊荣的编剧。“媳妇”一剧还在2010年连夺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第10届中日韩电视剧制作论坛优秀电视剧一等奖、东京国际电视节“最佳海外电视剧”奖。而这只是她获得众多奖项和肯定的作品中的一个。她的《爱情是蓝色的》获电视电影“百合奖”评委会特别奖;《错爱一生》在央视重播30余遍;《保姆》播出期间稳坐全国收视率头把交椅。 面对同行赞誉的“金牌编剧”美名,王丽萍说自己只是一个“当下生活的记录者”。她当过兵、做过文化记者、写过小说,然后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上海,从此十多年笔耕不辍,成为中国电视剧编剧的代表人物之一,目前还担任中国编剧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王丽萍说:“能有好的剧本问世,听到观众说这是上海编剧写的、业界说这是上海的原创力量,我就有一种很大的满足感。” 把人写“坏”容易,写“好”难 “冲突写到极致,容易拉动收视率,但是人与人之间那些矛盾被不断放大、升级,让人觉得少了一份身心的愉悦。我常对自己说,故事里别总是你争我夺,满眼‘恶人’、‘坏蛋’。真要有什么‘坏’,也得是性格中的缺点,别弄得那么阴暗。” 最近有一部婚恋题材的电视剧很热,播出时称雄同时段收视榜。有评论概括其成功的秘籍是,“妻子变身+小三+复仇”。抓住观众眼球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出现的极致的情节。情节悬疑、情感纠结,让不少家庭情感题材的电视剧变得有点像“跨界作品”。而王丽萍的家庭情感剧却始终“挺暖挺美好”,没有打打杀杀,她也不担心收视率。 “我母亲是教师,她曾经对我说,你能不能写一部没有坏人、可以让一家老小一起笑着看的戏?”面对母亲的要求,王丽萍多少有点为难。在电视剧苦情、悬疑成风的时期,她也尝试着用“流行”的模式创作。结果,《错爱一生》、《叫一声妈妈》尽管收视率依旧飘红,纠结的剧情却让王丽萍的心也很纠结。最终她发现那种“声嘶力竭”表现的生活,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并不真实。“认真考虑了母亲的话之后,我决定写一部主题直接命名为‘美好’的戏。” 要把家庭情感剧变成美好的“喜剧”,就不能像悲剧那样有大悲大喜起伏的情节,也不能像悬疑剧那样一个陷阱、一次交锋就可以连演三四集。“喜剧”的展开只能依靠细节和人物的个性。而细节和个性的融合,需要作者自己先静下心来。一改过去那种拿着创意大纲找投资方,然后再根据投资方要求完成“命题作文”的普遍流程,《媳妇的美好时代》剧本,王丽萍不急不躁地写了一年多,又修改了2个月。写到27集之后,才把几乎全部完成的剧本交给投资方。剧本中巧妙的构思,纯粹的情绪,流畅而美好的情感,令投资方北京华录百纳总经理刘德宏惊叹不已。他说:“王丽萍的状态太好了,她写美好、写现代生活当中家长里短的琐事,在整个社会人群中都有代表性。但它没有负面的世界,没有负面的人物。”导演刘江说:“对每个家庭来说这都是大事:婆媳关系,以及生老病死等等。所以王丽萍找到了一些更有共性的东西,也就是每一个中国家庭都会面临的一些东西。” 王丽萍这样评价“美好时代”中令人感到温暖的故事。“我相信观众慢慢成熟以后,会有自己的判断,没有哪个编剧能指挥观众去哭还是去笑。情节和人物要有能让人相信的力量。”王丽萍说,美好是种力量,但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细节。剧中,黄海波扮演的余味冒充小黑去农村看望侯奶奶的故事,就来自于王丽萍的一位战友。王丽萍说,战友邻居家的孙子死于意外,为了瞒着身体不好的奶奶,战友就一直给邻居奶奶看自家孩子的照片。十几岁小孩都长得差不多,老人家也就以为孙子平安无事。几年时间里,奶奶一直生活在美好的谎言中。“我一直觉得我这个战友很平凡,听了他的故事之后突然觉得他高大起来。后来写进电视剧里,故事也让人觉得特舒服。因为平凡的高大就是美好。” 《媳妇的美好时代》之后,王丽萍打算继续打造“媳妇”品牌,将美好进行到底。“媳妇”第二部《媳妇的美好宣言》,将于今年秋天开拍,“媳妇”第三部《媳妇的美好春天》也正在酝酿。“媳妇题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生活中总有人爱折腾。为了更美好和更幸福而折腾,挺好的。”王丽萍说,“其实人们心底的柔弱部分,永远有一条底线。美好的东西,你看了自然会觉得很幸福。” 生活激情,是编剧技巧和经验的平衡点 “网络语言和热词,的确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点。但如果电视剧只是贴上了‘热词’的标签,却没有抓住热词现象反映出的生活质感,再‘给力’的热词也给不上力。生活是编剧最好的教科书。我在技巧、经验和灵光乍现之间找平衡,支点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发现美丽激情。” 有不少导演、编剧和演员,津津乐道于自己在电视剧中加入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神马热就用神马,管它是不是浮云”,但在王丽萍看来,这样的做法不仅不能借潮流和观众拉近距离,还可能会适得其反。“想象力应该和生活的激情相伴,语言对话需要发自内心,一两个词语可以标榜潮流,但是人云亦云的跟风不仅丢了自己的特色,而且更重要的是消解了对生活的感悟。” 一向对流行语的运用很慎重的王丽萍,并非与流行隔绝。她写出的剧本被称为“80后婚恋教科书”,源自她对当下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的观察,以及基于观察结果的个性思考。有人这样评价王丽萍:她的长处在于她热爱生活,又懂得隔开一定距离去看它;她擅长从现实中取材,想象力又足够丰富;她多愁善感,同时喜感十足。跟王丽萍合作《双城生活》的演员涂松岩说:“王丽萍老师关注的视角和一些表现的手法,都让人觉得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觉得这种戏演起来很过瘾。”导演刘江这样评价王丽萍的作品:“它不是那种控诉式的,也不是那种批判式的,它有一个更大的胸怀来看待家长里短的这些事。” 王丽萍可以一口气说上几个有趣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是她平时“随时开机”状态下收集到的真人真事。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玩一种桌上游戏‘比钥匙’。和很多人想到的不同,最牛的不是谁的钥匙多,你以为有车有房有一堆钥匙的人厉害?还有很多人不用钥匙,他们有自己的管家,一切都有人打理。” “有一次我坐飞机,遇到一个女孩子,她说自己随身带着体温计。因为和老公在两地工作,又很想要孩子。只要基础体温升高(预示着排卵),就赶紧要和老公安排‘约会’。” “还有一个从北京来的老师,到上海参加了几场婚礼,终于忍不住问,你们上海人怎么那么多二婚?原来北方人初婚喜宴都安排在中午,二婚的才放在晚上。这位老师不知道南方人的婚宴没有这个讲究。恰恰上海人办婚宴还偏偏在晚上。京沪文化差异,有的时候仅仅是一个细节。” 这些例子被编剧技巧和生活经验过滤之后,最终会在王丽萍的笔下形成对生活本质的解读:各种各样的“二代”现象,究竟说明了什么?分居两地的双城生活,事业和家庭究竟哪个优先?地域文化差异惹出的除了笑话,是不是也割裂了原本应有的幸福?正是有了这些追问,王丽萍悄悄地在“美好生活”的家庭喜剧中,融进了幸福应该有的重量。 “我也会安排一些笑中带泪的情节。”王丽萍说,想象力、经验和技巧一个都不能少,更重要的是带着一种希望和热情去看待生活。有时候她的一些点子也很“后现代”。在《双城生活》中,她就设计了一个解构《甜蜜蜜》的场景。《甜蜜蜜》中,热恋的两位主人公一起看银行存款的情节很温馨。在《双城生活》中,临终的母亲给女儿丈夫一人发了一个存折,家人很是感动。不过一片伤情中,母亲却说了句,“我忘记存折密码了!”突如其来的转变,立刻将悲哀一扫而光,“妈妈你不能就这样走了”的嚎啕多了几许黑色幽默,用一句流行语形容王丽萍的用意——“你懂的”。 32集电视剧《双城生活》也带着美好的意义顺利通过审查,并将于今年11月登陆东方卫视、北京卫视。王丽萍在片中直截了当地说:“向上海男人学习,向北京女孩致敬!” 名声响亮,不如靠剧本说话 “电视台买片子,第一问谁演,第二问谁编。编剧已经排第二了,我自己可不能‘二’!干我们编剧这一行的,衡量标准也还是剧本。说到底,一个编剧还是需要用作品来说话。 去年秋天,“电视剧第一股”浙江华策影视挂牌上市。签约出任总策划、总监制的《集结号》编剧刘恒和《铁齿铜牙纪晓岚》编剧邹静之,一夜之间身价双双过千万。而王丽萍现在却仍是上影集团的专业编剧。她对一切签约都看得特别清淡,也有不少上市公司拉她,一些大公司要签她,甚至还有一些省市来“挖”她。她说,她很喜欢自己编剧的单纯身份。她已经放不下那种生活:面对闪烁的Word光标,用电视文学赋予一个个人物鲜活的生命,告诉千万观众一段段故事。 1992年,王丽萍编剧的电影《青春作证》,李亚鹏主演,这也是王丽萍的处女作,而在之后的十几年里,王丽萍每年都有编剧的电影、电视剧问世,一个作家有这样旺盛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很不容易。王丽萍说:“我一直在写,但我更在生活。”她采访,体验生活,去年还在一个工厂待过一阵子。每个月她都去电视台录《相约星期六》,“我想知道年轻人最自然的感觉。”这么些年来,她编剧的电视剧,市场反响和收视率都居高不下。 资本也嗅到了王丽萍。不少影视公司力邀她加盟,总监、总策划……头衔很多也很诱人。利用现有的名气调动资源,王丽萍大可坐在家里出点子列提纲,然后让一批写手按照工业生产线的模式,你写主线他加细节,流水线一般完成剧本。“我都回绝了,我得坚持做我自己。”王丽萍说,很多编剧的确可以做总监、策划,可是她目前最想做的还是编剧,也不想让“枪手”完成署名“王丽萍”的剧本。写作中不想有太多杂念。她几乎从不熬夜,“我现在每天早上起来,花四五个小时写一集剧本,大概5000字;下午做采访,和各种人打交道,摸情况。”王丽萍说,她把自由看得很重,要有自由的创作空间。同时她想对很多“剧本枪手”说,很多年轻人很有想法,很有干劲,很不错,但是他们需要弄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有的人做“枪手”做着做着就独立写戏了,可有的人为什么依旧还在做“枪手”?一定也有能力的问题。现在信息很发达,有很多机会,关键还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在她的眼中,“金牌编剧”是个虚名,她可以和好友一起在颁奖典礼结束后,拿着奖杯在街上打车,为的是去难得一去的小馆子坐坐,和同行老友一起聊聊天。而让她更开心的是,电视剧本的能量正在被产业更多地承认。现在,一个非常差的本子用非常好的演员演未必能卖得出去;一个非常好的本子即便全部起用新人也可能火起来。“现在编剧也成了一种资源,成为一个城市和地区文化竞争力的标志。”导演刘江就说:“《媳妇的美好时代》你说它是地道的北京戏?不是。地道的上海戏?不是。地道的广州戏?也不是。它是一部中国的戏。”而导演安建夸奖王丽萍时说:“她的剧本,每一个细节都源自生活。”王丽萍表示,其实现在的剧本中已经很少再有城市的痕迹,作为编剧她希望的是“南北通吃”。 但写作也是很寂寞的事情,王丽萍说:“如果感觉到茫然,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会选择慢慢放下,不要勉强。你知道‘挤牙膏’的状态,别人看着累,你挤得更累。而我现在还有梦想,只是跟年轻时候不一样。年轻的时候,自己想拍电影,等等,现在是做能实现的梦想,并实实在在为之努力。人生需要努力,励志和为梦想而努力的热情。” 留在上海,这里正上演自己的美好时代 “公公鲁彦周曾帮我分析说,如果剧本年代跨度太大,处理起来就有难度。那是一种家人的担心。我还有一箱信是父亲写给我的,他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如今,两个父亲都离开了,但我相信他们能感受到我的成绩。” 一位娱乐圈里的名嘴曾说,“娱乐圈里,聪明的人发挥自己的优点,不聪明的人处处暴露自己的缺陷。”熟悉王丽萍的朋友说,选择家庭情感类电视剧做自己的事业,王丽萍一点也没选错。性格大气、宽容,很肯自己吃亏的王丽萍,总能从婆婆妈妈的生活中看到温暖,还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有了她的聪明,更多的人更懂生活了。 “小时候,家里只有过年时才包粽子。没有冰箱,煮好的粽子就用竹杆串起来,挂在阳台上。妈妈只包赤豆白粽和肉粽,赤豆白粽是爸爸的专享,沾着白糖吃;那会儿吃肉还挺稀罕,妈妈舍不得多放,我们每回吃都小心翼翼打开粽叶,边吃边找那点红通通的肉。后来,妈妈老了,不包粽子了。记忆里,还是妈妈的粽子最好吃。”这是几天前,王丽萍开始一天的剧本写作前,在微博中留下的。有意思的是,她的微博中谈工作的篇幅不多,多的是各种各样聊天式的三言两语,有的和朋友聊,有的是说给自己听。 家庭是她剧本的主题,也是她生活的中心。而说到家庭不得不提到对她人生影响极大的两位父亲。 1999年刚来上海时,因为急于出作品证明自己,王丽萍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有两年左右的时间,她每天对着电脑想写些东西但又不知要写些什么。在焦灼又茫然的状态下,剧本创作几乎等于“瞎编”。停了一段时间之后,王丽萍开始创作《错爱一生》。那时,王丽萍的公公、创作过《天云山传奇》的著名作家鲁彦周给了她很大鼓励。“他不仅帮我分析剧本的难度,还替我担心。我想,也只有家人会有这份担心。”王丽萍回忆说,“公公60岁才学电脑,75岁还写出了一部几十万字的小说《梨花似雪》,那种精神层面的通透和豁达一直给我力量。” 当然,对她来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亲。父亲46岁那年,王丽萍作为家中第4个孩子出世。“他是军人,没带过哥哥姐姐,只带过我,对我很严格,但也一直很宠爱我。我有一箱子的信是父亲写给我的,父亲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如今,虽然两个父亲都离开了,但我相信他们能感受到我的成绩。” 和两位父亲的感情,或许是王丽萍写出《媳妇的美好时代》的诱因之一。“亚洲家庭文化的情感是共通的,都希望家里有个好媳妇。”王丽萍的家庭情感剧出口到东南亚,在相似的文化氛围中,很受海外市场好评。有媒体曾报道,韩国编剧认为完全可以照着剧本,让韩国演员“依样画葫芦”出演一部韩版《媳妇的美好时代》。而在日本,报名给媳妇毛豆豆配音的日本“声优”,竟然超过400个。 谈到未来,王丽萍说,“我选择留在上海”,一来是感恩于12年前上海以引进人才的方式,创造了宽松的创作环境,将她的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二来这座城市已经成为她的家,正在上演属于她的美好时代。约请采访那天,王丽萍的女儿正好通过外语专业八级考试,她特意在衡山路的香樟花园为宝贝女儿庆祝。她相信打拼之后生活会有所回报,只要用心,随时随地都能感到生活的温度和色彩。“我的事业正渐入佳境。将来,我的剧本里还会有我自己的故事。”她说。 人物小传 从1992年创作第一部电影《青春作证》,到2010年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横扫国内和亚洲电视剧各大奖项,王丽萍的每一部作品,都会让观众产生“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感觉。她说现实的质感来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坚持走现实主义的道路,是因为我写不了古装戏,觉得特别有距离感。我现在觉得我还是有很丰富的经历的,所以在现实题材的道路上可以走下去,我觉得可以走得很宽广。” 在很多人看来婆婆妈妈一地鸡毛,现实得几乎有些无奈的生活中间,王丽萍却看到了美好。她总是对朋友,特别是写电视剧的朋友说,三句话要放心上:第一句,我们永远不要放弃对事业的追求;第二句,我们永远不要放弃对爱情的渴望;第三句,我们永远不要丢弃对人类无奈的同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