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经教育部批准,同济大学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等单位合作,将于2013年6月1—2日举办“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会议,诚邀海内外学者与会。1、时间:2013年5月31日报到,2013年6月1—2日开会……
详情
小说里人物的背景是知青身份,我写的是这代知青的当代群像和他们的当代命运……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黄宗洛陈强,一路走好
关于写上海话……
走进石库门
也说看电视剧《知青》的想法
点说史上“金莲”事
贾平凹之“人生”和“平凡的世界”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
杂司谷的“墓”
中国80后作家联名抵制周立波
余秋雨写给学生们的一封信
用户名:
密 码:
2012年09月26日下午,各国驻市作家来到上海作协大厅,与上海作家进行座谈交流。
第三场2012上海写作计划报告会举行 第二场“2012上海写作计划报告会”举行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作家访谈
殷健灵:用自己过去的经验来观照今天孩子的成长
2011年10月24日 11:42


 

殷健灵

 

     “健灵很像一只鸟。飞来飞去的,经常不知道她又在哪个地方。等你看见她时,她嘴里已经又含着一个新果子奉献给大家。”作家梅子涵对殷健灵的评价准确生动。他说:“她在文学的林子里飞得灵巧,有力,上上下下,没有哪根枝头不敢立上,每一根枝头都敢立上了唱一首歌。”

    7月,殷健灵“衔”来的新果子是《甜心小米》系列之《小米的四个家》《幸福棒棒糖》《永远都爱你》。但是谈到又立“新枝头”的尝试,健灵坦率地说:“真正写好给小小孩看的儿童文学,很难。”

    她向往的儿童文学,“很浅又很深”。健灵为此做了种种尝试,阅读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她自然知道幽默搞笑的作品最受欢迎,也知道怎样的图书在市场中走俏,但是反复思量,她最终选择了融入生命感受的写作。在《甜心小米》系列作品中,她用自己的幼年生活为蓝本,虚构了小米的一系列故事。“在我们生长的年代,有很多的不美好,也有小小的辛酸,但是回忆是美好的,童年中有很多共通的东西,现在的孩子一样会喜欢。”《甜心小米》完成后,出版社找了很多学生和家长试读,并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了多次修改。

    “我想写和别人不完全一样的小说。我不可能真实地再现今日孩子的生活,因为我的阅历我的年龄我的心态决定了我不可能完全投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即使写,那也是一种有距离的观望,是浅表的描摹,多少是有一点隔膜的,我们所拥有的财富,是已经过去了的成长经历,以自身的经验来观照今天孩子的成长。”健灵觉得,与少年写手相比,成人儿童文学作家所能做的,是一种深层次的、直抵他们身心的对生命本质的探寻,是震动自己也能震动别人的真诚表述。 

    真诚和温暖是她作品的特色之一。“面对图书这样无声的伙伴,孩子们应该从中得到温暖的东西。儿童文学最重要的是温暖,这个世界需要温暖。”殷健灵说,儿童文学作家尤其需要现实关怀,而不止是象牙塔里的事情。她很排斥当下带有明显的信息符号的写作,也不愿意迎合大众的口味。她说,自己的优势就是写实,真正考验作家功力的就是描写日常生活。健灵心目中优秀的儿童文学,快乐不浅薄,浅近但深刻,伤感却温暖,真实而不残忍。她喜欢那种有着淡淡的伤感,但是又温暖且饱含童趣的故事。

    从开始创作到今天,她都在坚持这样的追求。从殷健灵的诗歌、散文以及长篇小说《玻璃鸟》《月亮茶馆里的童年》《哭泣精灵》《纸人》等,她一直延续着用独特的细腻诗意的文字书写青春少女的故事,但每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曾经有一段时间,她专注于青春期少女题材的创作,也尝试过幻想题材的作品,比如表现单亲孩子成长的《哭泣精灵》和关注少女性问题的《纸人》,以及构建完全虚幻世界的《风中之樱》;而《1937·少年夏之秋》却在开阔的民族记忆中,展现了一个少年遭遇家庭巨变之后所经历的痛苦及其成长经历。在《甜心小米》中,她最大的挑战来自语言。回到“小小孩”的语境,对她来说需要不断地放低身段,而她对语言又一向充满敬畏之心,最见不得用粗糙的语言应付孩子。

    她认为,不论古今中外,经典的作品取决于对生命的感悟和心灵的广度。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的时候,健灵静心重读了安徒生的所有作品和传记。最打动她的,不单是安徒生的作品本身,而是他当年的写作态度。她说:“那种安宁平和的创作心态,是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具备的状态。”的确,当下能坚持为孩子们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家,需要责任,更需要定力。  

    喜欢健灵的《蜻蜓,蜻蜓》,书的引子是写碧瑶镇的瑶河水。“这日子,说淡,却也像甜津津的麦芽糖,居然还是耐嚼的。”这话用来形容健灵的作品,似乎也颇为贴切,因为她的文字,正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安静却又穿透人心的力量,也恰如麦芽糖一样,耐嚼,并值得细细品味。




选稿:丛山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舒晋瑜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