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经教育部批准,同济大学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等单位合作,将于2013年6月1—2日举办“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会议,诚邀海内外学者与会。1、时间:2013年5月31日报到,2013年6月1—2日开会……
详情
小说里人物的背景是知青身份,我写的是这代知青的当代群像和他们的当代命运……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黄宗洛陈强,一路走好
关于写上海话……
走进石库门
也说看电视剧《知青》的想法
点说史上“金莲”事
贾平凹之“人生”和“平凡的世界”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
杂司谷的“墓”
中国80后作家联名抵制周立波
余秋雨写给学生们的一封信
用户名:
密 码:
2012年09月26日下午,各国驻市作家来到上海作协大厅,与上海作家进行座谈交流。
第三场2012上海写作计划报告会举行 第二场“2012上海写作计划报告会”举行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作家访谈
格非:这是一个时间被切割的时代
2012年8月28日 09:05


 

格 非

 

    格非说他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读书时,每天清晨都在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的《晨曲》中醒来,那是学校的叫早音乐。从那时起,格非开始接触古典音乐,并成为一个发烧友,“因为音乐是这个世界能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

    最近,这位在人们谈起中国的先锋小说时不可回避的作家,终于拿出他的新作《隐身衣》,实现了其多年前的愿望:把对音乐的感悟和热爱,写进小说里。格非将古典音乐包裹在“隐形衣”下,用音乐的样态,反观这个世界。

    曾经不管不顾

    “永远思考写作会让人疲劳。我的原则是想写才写,写完一部,休息一两年才会再写。”格非甚至会花时间忘掉写作这件事,恢复普通人的生活。在他看来,这才是最好的创作准备。

    《隐身衣》是个特例。格非完成长篇小说《春尽江南》后,诗人北岛向他约稿,他本想推辞,却被拒绝。多亏北岛“不讲道理”地催稿,让格非仅用两个月时间便完成了《隐身衣》。

    格非试图用音乐去诠释物质化及音乐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从小说每一章节的名字中就可凸显:KT88,《培尔·金特》,奶妈碟,莲12……都是音乐器材名称,或是古典音乐的乐曲名。格非并不担心与读者产生“隔阂”:“它们可堆积出音乐外化的、物质性的东西。中国古典音乐发烧友的数量之大堪称惊人,他们听到KT88等名词会很激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想同这些发烧友有交流。”

    作为先锋小说作家,格非曾写过许多“不管不顾”的作品。如,1986年发表的处女作《追忆乌攸先生》。“写它完全没想到会发表。在意识形态严格限制下,我们通常会写两种类型的作品——一种是内容与社会重大主题有关联的,还有一种是打定主意不准备发表的。但没想到中国社会发展那么快、那么宽容。”

    此后,他的许多“异类”作品被发表,并迅速受到关注。当然,格非并非不顾及读者感受。在写作过程中,他常将自己“分裂”成读者和作者双重身份,去审视自己的作品。

    作家阅读要广、多、杂

    格非的写作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但他不是唯一的。

    在1980年代,很多人都受现代主义的影响。现代主义是个很笼统的概念,其实具体说来有很多流派。当时,现代主义作品被大量翻译,作为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某种补充和反叛。格非恰好赶上了那样一个时代。“年轻人特别喜欢新的东西,喜欢挑战一种艰深的表达方式,所以很自然地与现实主义一拍即合。”

    “老师认为大家要看托尔斯泰、雨果,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进不了教科书,也没人会介绍给你。”格非和朋友们在大量阅读现代主义作品后发现,其历史只有100多年,不可能涵盖整个文学史,便觉得自己非常“幼稚”,转而阅读古典作品或近代作品,那时他30岁。

    宽泛的阅读面成就了格非。所以,格非也提醒年轻作家,若想做一个真正的作家,阅读一定要广、多、杂。

    “年轻时只要有才华,即使准备不够,胆子够大,写一些别出心裁、别开生面的东西是可以的,问题是,你是否想一辈子当作家?如果只是玩票,那靠经历、勇气,也可以写出好作品。但如果要一辈子从事创作,恐怕就要懂历史,要有修养,需要很多积淀。”

    格非以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举例:“很多人喜欢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却未必知道‘挪威的森林’的典故。其实,村上春树的修养非常好,知识面很广。”“有人只是学村上春树的调调,实在可怜。”

    别将任何年代理想化

    从江苏农村走出的格非,有自己的特质。“我喜欢寂寞。”他说,有次他一个人走在外面,突降大雨,雨从下午两三点一直下到晚上。“我撑着一把破伞蹲在野地里,我感到特别寂寞,那种寂寞现在想起来很伤感,但也确实很美。”格非还喜欢少年时代在村子里的自由、放任的生活。他当然也向往城市:“那时候,在县城看到汽车都能兴奋好几天,甚至认为汽油味是世界上最好闻的味道。”在他看来,那个味道就是文明,特别神秘。

    从乡村到县城再到城市,格非说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基本吻合的——“我们从散漫的农村出来,经历上世纪80年代那样一个节奏缓慢的时代,到今天进入超繁忙、高节奏的时代;而人类社会,也是从百无聊赖到走进工业文明,再走到这个‘时间被切割得一塌糊涂’的时代的。”

    许多人看来,1980年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但格非说:“当我们在怀旧的时候,很容易将记忆美化。不能把1980年代理想化,它有它的问题。”格非不“吹捧”那个年代。

    “比如,那时,很多东西还是被禁止的,信息量没现在这么大,文化管理制度非常严格,作家随时都要说假话,不然出版不了。”格非反问,我们怎么能把那个年代理想化?

    当然,格非也并不否认那个年代的美好:有理想主义色彩,大家嗜书如命。那是一个文学的年代,用格非的话说,“我们在一起不谈文学谈什么呢”?

    “我觉得最美的就是晚上12点以后,整个校园非常沉静,所有人都睡觉了。我跟马原、余华经常半夜沿着河边散步,河上飘着一层轻雾。所以就像李叔同讲的,‘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格非仍然怀念那些在午夜、在河边谈文学的日子。




选稿:丛山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张黎姣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