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经教育部批准,同济大学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等单位合作,将于2013年6月1—2日举办“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会议,诚邀海内外学者与会。1、时间:2013年5月31日报到,2013年6月1—2日开会……
详情
小说里人物的背景是知青身份,我写的是这代知青的当代群像和他们的当代命运……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黄宗洛陈强,一路走好
关于写上海话……
走进石库门
也说看电视剧《知青》的想法
点说史上“金莲”事
贾平凹之“人生”和“平凡的世界”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
杂司谷的“墓”
中国80后作家联名抵制周立波
余秋雨写给学生们的一封信
用户名:
密 码:
2012年09月26日下午,各国驻市作家来到上海作协大厅,与上海作家进行座谈交流。
第三场2012上海写作计划报告会举行 第二场“2012上海写作计划报告会”举行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读者之窗
上海:带蓝色光的土地
2009年10月16日 09:17


   

 

    《上海:带蓝色光的土地》

    徐芳/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版

 

    徐芳和她的“第二自然”

 

    对于城市诗人而言,如何看取城市生活,是一个关涉整个创作过程的核心问题。因为如我们所知道的,中国诗歌的根是深植于乡土的,是与农耕文明血脉相融的。这样的传统,致使诗歌相对于城市一直就像是一个外来流民,总是在灯红酒绿、熙熙攘攘的城市喧嚣中迷失自己。于是就出现了评论家所说的那种“两极反应”:要么是“社会批判式的写实主义”,要么是“欲望写作的浪漫猎奇”,而其局限性是:前者总使人对城市文明抱有敌意,后者却又诱人深陷其中彻底物质化,至于城市的真正精神,城市审美的独特意蕴,则长久地被遮蔽与模糊了。徐芳的诗,正是在对诗与城市关系的长期思考中,逐步踏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诗歌道路,它既非现实批判,亦非浪漫抒怀,它似乎属于“第三条道路”:将城市置于一个更大的自然视界和生命图景中,用目光作平静的打量,以心灵作深情的细读。这里涉及了作者非常独特的自然观,它既不同于波特莱尔将自然写得狰狞丑陋,也不同于雪莱或惠特曼只把自然当作人的衬景或征服对象,甚至也不完全同于普里什文的人与动物、季节等生命同质的观点,作者是将城市作为与非人工化的第一自然相对应的“第二自然”来看待的,是一种近乎存在意义上的“大自然观”。这一视点的确立,使她获得了城市审美的一个新的高度,即“不管一切如何显示∕都将触及一种存在”(《是真是假》)。

    这样的诗歌观念与道路,决定了诗人所取的写作姿态也是与众不同的,不是居高临下的俯瞰,亦非自作渺小状的仰望,她只是平静地看过去,目光所及,有时很近,近前的一棵树,一盆花,一把收拢的雨伞,一杯香气四溢的咖啡;有时很远,远处的高楼,河岸,高远的星空,悠远的记忆。有时很小,可能只是一滴水“从半空中往下滴……犹如某个春天”(《从十六楼往下看》),却激活了这座城市隐含着的与自然相通的精神气质;有时很大,大到一种“更大的混沌”,难以辨识。有时很具体,只是一丛盆景、一只蚊子、一幅画作、一首旧歌……;有时又很抽象,比如面对一只叫做“鼒”的无言古物,“我拖着它的影子回家∕再没有力量开口说话”(《在一只鼒前,我不说话》),那是对话语与沉默的思辨。比如面对熟悉的城市熟悉的家,“推开其中的一扇门∕走进去——∕消失的,不是我——”(《消失的,不是我》),应已触及了个体生命与灵魂归属的感悟。有时是很和美、温馨的画面,“孩子睡着,男人抽烟∕女人在屋子里轻轻走动”(《万家灯火》),有时又会骤现一组有些沉重的镜头,如圣诞夜街头的“我的农民兄弟”的那种不知所措,无疑对于诗人的都市审美是一种有价值的引申与拓宽。

    目光的平静,源于心灵的宁静。作为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诗人,徐芳自然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这个令人眩晕的“文化飓风中心”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许多年前,鲁迅就指明“文人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京派”与“海派”》)的现实,上海文人成为“商的帮忙”者历来不在少数,而近年打着“赚钱为文学”的伪文人、伪诗人更是大行其道。置身其中的徐芳,被称之为“留守女士”,然而,也许正是这不谙世事的“留守”,显示了诗人内心的纯真与执着;也许正是这“风眼中的宁静”,成为了诗人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改对诗歌的挚爱这一初衷的强大支撑。

    可以说,徐芳的诗不仅是对城市生态的一种真实书写,更是经过了诗人心灵过滤后的一种城市精神的灵性呈现。经过诗人“大自然观”的映照,现代都市在一定程度上被自然化,成为具有更为开阔的审美意义的“第二自然”。正是这样一个经心灵洗滤过的城市,焕发出不同以往的精神质地和理想诉求,如诗人所表述的:“它并不是一个需要人仰视的金碧辉煌的巨厦,它并不傲然蔑视琐碎的日常生活。它应该是宽容的,像大地,像天空,它更乐于接纳带着露珠的草芽、被蚯蚓拱翻过的田垄、断了尾巴的风筝,一句话,接纳生活的‘原生美’。”这样的美,正被诗人不断地发现与表达着,这样的城市精神,正被诗人用心翻检与缀合着,而这样的美、这样的精神,同时也构成了对中国城市诗歌写作的重要启迪。
 

 

作者简介 

   

 

    徐芳,中国作协会员。1980年应届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毕业,留系执教。1999年调入《解放日报》社工作。主任编辑。曾获首届华东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二等奖。作品有《徐芳诗选》,散文集《城市邂逅》、《岁月如歌》(合作),长诗《在大山的第一级台阶上》,长篇散文《城市生活》,散文《眼泪中的永恒》,论文《中国报纸副刊的逻辑始点与现状点击》。责编的《忧郁的黄秋耘》、《写作工具》同获华东六省一市报纸副刊二等奖。创作《在大山的第一级台阶上》获首届上海市优秀文学作品奖。



选稿:芦村  来源:文学报  作者:李有亮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