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协信息
经教育部批准,同济大学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等单位合作,将于2013年6月1—2日举办“从泰戈尔到莫言:百年东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国际学术会议,诚邀海内外学者与会。1、时间:2013年5月31日报到,2013年6月1—2日开会……
详情
小说里人物的背景是知青身份,我写的是这代知青的当代群像和他们的当代命运……
查看以往聊天记录 >>
     
 点击进入
黄宗洛陈强,一路走好
关于写上海话……
走进石库门
也说看电视剧《知青》的想法
点说史上“金莲”事
贾平凹之“人生”和“平凡的世界”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
杂司谷的“墓”
中国80后作家联名抵制周立波
余秋雨写给学生们的一封信
用户名:
密 码:
2012年09月26日下午,各国驻市作家来到上海作协大厅,与上海作家进行座谈交流。
第三场2012上海写作计划报告会举行 第二场“2012上海写作计划报告会”举行

    你感兴趣的阅读类型为:

人物传记类
金融财经类
励志成材类
经典文学类
生活百科类
休闲娱乐类
   当前位置:读者之窗
走进钱学森
2010年2月20日 10:44


 

《走进钱学森》

叶永烈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走近钱学森》详细记录了钱学森从儿时求学到远渡重洋深造,从被迫入狱到艰难回国,从美国的导弹专家到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的人生历程。全书图文并茂,精选了200多幅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通过图片与文字的完美结合,本书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而全文流畅的文笔生动展现了钱学森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使人们能够深刻感受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及其精神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不仅是钱学森的个人传记,更是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史,是中国作为大国并迈向强国的崛起史。

目录

001 小引:形形色色的评价

冲破罗网
002 美国要给钱学森授奖
003 火箭专家返回红色中国
007 “怀疑的乌云扫过我的头上”
013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016 中国“原子弹主将”幸运漏网
018 托运的行李被细细“研究”
020 牢狱之灾突然降临
023 四面八方的声援
026 被监控的生活是痛苦的
029 在工程控制论中闪光
030 中美在日内瓦的较量
034 躲过特工寄出至关重要的信
039 头等舱的故事
041 菲律宾华侨的信与合众社的评论


华丽家族
046 杭州方谷园大宅门
053 钱家祖辈乃丝行大亨
056 作为教育家的钱均夫
061 父亲是第一位老师
064 打下“基础的基础”
068 17位深刻影响钱学森的人
074 跨进交通大学校门
079 伤寒突然袭来
083 请求老师扣分的故事
086 从地上跑的到天上飞的
090 进京赶考
094 在“二王”的指导下
美国深造
098 横渡太平洋
101 戴上硕士方尖帽
103 钱学森的“影子”
106 冯·卡门的传奇人生

 小引:形形色色的评价 

    记得,一位雕塑家朋友告诉我,他在雕刻人像之前,总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被雕刻的人,因为人是立体的,而铜像同样也是立体的。

    其实,写一部传记,也就是用文字在纸上“雕刻”出一尊“铜像”,同样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传主。在细细向你介绍本书的主人公——钱学森之前,我先罗列各色人等对他的形形色色的评价,使你对他有一个多角度的立体的了解——

    导师冯·卡门曾这样评价钱学森:

    我们的朋友钱学森,是1945年我向美国空军科学顾问组推荐的专家之一。他是当时美国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流火箭专家,后来成了世界闻名的新闻人物。

    钱学森作为加州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曾在二次大战期间对美国火箭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他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天才,他的工作大大促进了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的发展。

    钱的这种天资是我不常遇到的。

    我发现他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赋的数学才智。

    人们都这样说,似乎是我发现了钱学森,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美国专栏作家米尔顿·维奥斯特曾这样写道:

    冯·卡门是空气动力学领域里独一无二的大师,而钱(学森)的名望仅在他一人之下,钱是冯·卡门雄心壮志与事业的继承者。

    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的一颗明亮的星。

    美国海军次长丹·金贝尔评价钱学森说:

    无论在哪里,他都值五个师。

    一位美国专栏作家这样评论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

    工程师偏重于实践,解决具体问题,不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数学家则擅长理论分析,却不善于从一般到个别去解决实际问题。钱学森则集两个优势于一身,高超地将两只轮子装到一辆战车上,碾出了工程控制论研究的一条新途径……

    1980年5月20日合众国际社记者罗伯特·克莱伯的题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一文指出:金贝尔对钱学森博士才能的高度评价,已经被1955年钱获准离开美国回国以来的事实所证明。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中国才在1970年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现在,由他负责研究的火箭,正使中国成为同苏联、美国一样能把核弹头发射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国家。

    美国火箭专家克拉克()说:

    中共的归国学人当中,无人重要性能出钱学森其右。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蒂夫(Guyford Stever)教授以为:

    他(引者注:指钱学森)在美国的成绩很好,但不足以令人折服。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贡献才真正了不起。

    1957年郭沫若发表在《文汇报》的一首七言《赠钱学森》诗,这样写道:

    大火无心云外流,登楼几见月当头。

    太平洋上风涛险,西子湖中景色幽。

    突破藩篱归故国,参加规划献宏猷。

    从兹十二年间事,跨舰相期星际游。

    钱学森夫人蒋英对丈夫的评价是:

    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说得上是一位精忠报国、富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

    钱学森的学生、院士、国务委员宋健这么评价老师:

    钱老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钱学森的学生范良藻这么评价老师:

    钱学森先生的治学之道就是会看方向、出点子,为国为民,想人之不敢想,言人之不敢言,为人之不敢为,超前意识,浑然一体。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不如说我是哲学家。”先生的治学之道,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为指导。科学和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科学上的所有认知都必须接受科学实验的检验,哲学可以指导科学,但绝不可以取代科学;不懂哲学的科学家是渺小的,同样,不懂科学的哲学家也是渺小的。

    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在长篇小说《2010年,太空漫步(第二集)》(2010:Odyssey (2))中,把一艘中国太空船命名为“钱学森号”。

    1991年10月1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的命令,指出:

    国务院、中央军委号召广大科学工作者向钱学森同志学习,学习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严谨的科学态度、朴实的工作作风。像他那样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科研工作;像他那样勤勤恳恳,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发展和繁荣我国科技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2001年9月24日,原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在回忆文章中这样评价钱学森:

    从钱学森在美国和他回国以后的经历中,不难看出钱学森同志的政治品质和治学品质同样高尚。事实证明钱学森同志是我党难得的政治上成熟的战略科学家,中国人民忠诚的儿子。我冒昧地将他的品德和精神概括为“钱学森精神”,殷切地期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以钱学森同志为榜样,向钱学森同志学习。如果在我们年轻一代中,能涌现出许多位“钱学森”,那对推动我国今后科技事业的发展,对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将是意义深远的。若然,我这名在科技战线战斗过的老人将十分欣慰。

    2001年12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在“钱学森星”命名大会上说:

    钱学森院士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惟一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既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始终将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03年10月15日、16日进行了一次电话抽样调查,谁是“中国首席科学家”?结果钱学森以%的提名率成为民选的“中国首席科学家”,第二位是华罗庚(%),第三位是袁隆平(%)。

    2007年,当钱学森被评为当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是: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2009年3月28日晚,“世界因你而美丽——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北京大学举行,钱学森获“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组委会指出:

    已近98岁高龄的钱学森先生,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中华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曾经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荣誉称号。钱学森先生作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精心组织攻关会战,为“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卓越功勋。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钱老仍然关心国家建设,关注科技发展,为经济、科技、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

    钱老一生默默治学,成就无数,荣誉如海。但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所选择的,既是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职责,也是一个炎黄子孙的最高使命。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在中国的国家史、华人的民族史和人类的世界史上,同时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来路。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人,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而且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向世界展示了华人的风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之际,钱学森先生荣获此项“世界因你而美丽——2008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之“终身成就最高荣誉大奖”,既是实至名归,也是全球华人的众望所归。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就在钱学森递交那份离开美国的声明之后一周,太平洋彼岸的朝鲜战火顿起,麦卡锡主义借助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在美国国内甚嚣尘上。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并决定以武力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美国第七舰队向台湾出动。钱学森加快了离开美国的步伐。

    那时候中美之间没有外交关系,只有美国驶往香港的轮船,也有不多的美国飞往香港的航班。在8月31日,美国邮轮“威尔逊总统号”从旧金山经停洛杉矶驶往香港,原本是钱学森的最佳选择,但是船票早已经预订一空,机票也是一票难求。无可奈何,急于离开美国的钱学森,预定了加拿大太平洋航空公司8月28日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飞往香港的机票。

    钱学森进入了“紧急状态”,他在办公室里收拾好书籍、手稿、笔记本等等,在家中收拾好细软。他委托一家名叫白金斯的打包公司打包。按照当时美国的习惯,准备托运的行李要由托运者先把物品装入一个个防水的纸箱里,然后由打包公司运走,在他们的仓库里装入结实的大木箱,以防在长途运输中损坏。在装好大木箱之后,打包公司把木箱运往码头,交付轮船运至香港,再从香港转运到上海。

    对于如此优秀的学者的离去,美国的知识界抱不平者有,惋惜者有,挽留者有。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是最突出的一位,他深为钱学森扼腕叹息。

    杜布里奇是一位物理学家,身材瘦削,长着一副娃娃脸,人们用这样的话形容他:“生活俭朴、精力充沛和一味渴望从事重要工作。”杜布里奇从1947年起出任加州理工学院院长之后,由于工作出色,担任院长长达22年之久。

    杜布里奇大力挽留钱学森,原因有三:

    一是杜布里奇本人富有正义感,向来公开反对各种政治迫害;

    二是他深知钱学森是难得的优秀科学家。1948年10月,他亲自致函当时在麻省理工学院任职的钱学森,邀请他回到加州理工学院。钱学森接受了他的邀请。1949年初夏,钱学森和冯·卡门一起返回加州理工学院,钱学森出任该院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学院还授予他以美国火箭先驱戈达德命名的讲座教授荣誉称号。

    三是杜布里奇跟白宫关系密切。他兼任白宫科学咨询委员会主席。这个委员会专门就科技问题向政府提供建议。

    他一面尽力挽留钱学森,一面运用自己的影响,希望华盛顿相关部门举行一次听证会,以求拂去钱学森头上那“一片怀疑的乌云”,重新发给钱学森安全认可证,让钱学森安心地在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原先的研究工作。尽管华盛顿方面表示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的“证据不足”,但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杜布里奇写道:“这简直是再荒谬不过的事,一个伟大的火箭及喷气推进专家,在这个国家里,无法在他所选择的领域中得到工作的机会,因而逼使他回到红色中国,让他的才干在共产政权中施展。”经杜布里奇再三坚持,华盛顿决定在8月23日举行听证会。钱学森面对院长杜布里奇的一片善意,却之不恭,何况在离开美国之前能够澄清种种不实之词,也是值得的。于是,钱学森在8月21日从洛杉矶飞往华盛顿。

    杜布里奇建议钱学森,在华盛顿,应当首先拜访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丹尼尔·金贝尔先生。钱学森所从事的研究,跟海军关系不大。为什么杜布里奇要钱学森去找金贝尔呢?原来,金贝尔此前曾经担任喷气工程公司执行副总裁兼总经理,曾经深入了解过钱学森的学术成就,评价说“钱学森是美国最优秀的火箭专家之一”。杜布里奇的目的显而易见,想借助于金贝尔在华盛顿进行疏通,帮助钱学森重新获得安全认可证,这样可以达到挽留钱学森的目的。

    当钱学森出现在金贝尔的办公室时,金贝尔显得非常客气。然而,他却是一位“太极”高手。他劝钱学森去找律师波特,以便在听证会上为他辩护。

    钱学森在到达华盛顿的第二天——8月22日,拜访了波特律师。波特听了钱学森的陈述,认为明天就举行听证会显然太仓促,他必须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建议推迟听证会。钱学森同意了波特的意见。实际上,推迟听证会等于取消听证会。钱学森已经订好8月28日的回国机票,六天之后就要离开美国。

    8月23日,钱学森再度来到金贝尔的办公室,告诉他由于美国无理取消他的安全认可证,他决定离开美国,返回中国。金贝尔一听,露出了他的真面目。他对钱学森说:“你不能走,你太有价值了!”他劝钱学森三思而行。钱学森在尴尬的、不愉快气氛中,结束了与金贝尔的谈话。

    华盛顿之行,钱学森一无所获。

    时间紧迫,离他从渥太华飞往香港的时间只有五天,何况他还必须留出时间从洛杉矶飞往渥太华。当天下午,钱学森就乘飞机急急赶回洛杉矶。

    经过六小时的飞行,当钱学森刚下飞机,美国移民局的一位官员已经在洛杉矶机场恭候多时。他交给钱学森一纸限制出境的公文:“禁止离开美国!”

    钱学森无比震惊,也无比愤忿。

    美国移民局的动作如此迅速,不言而喻是金贝尔在幕后操纵。

    后来才知道,正是由于金贝尔太知道钱学森的价值,所以他在钱学森离开他的办公室之后,马上致电美国司法部。

    金贝尔在电话中说了一句“名言”: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这就是金贝尔对钱学森的价值的最精确计算。金贝尔深知“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句话的真谛。

    原来金贝尔是一个相当仇视新中国的人物。

    后来,钱学森经过5年的漫长抗争,终于回到北京,金贝尔又说了一句“名言”:

    放钱学森回中国是美国曾做过的最愚蠢的事。

    

中国“原子弹主将”幸运漏网

    钱学森要求返回中国,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注意,由此关注起“类钱学森”式的中国留学生。

    就在钱学森遭到“禁足”之后的第八天——8月28日,美国邮轮“威尔逊总统号”从旧金山途经洛杉矶驶往香港。在这艘邮轮上,有一百多位中国旅客,内中大都是留学生、学者,既有后来成为中国“原子弹主将”的邓稼先,也有后来对中国核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赵忠尧教授,还有钱学森的学生罗时钧。罗时钧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时,在钱学森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洛杉矶码头,美国移民局官员登船,盘问赵忠尧教授并搜查了他的行李。

    “威尔逊总统号”按照既定的航程,在停靠夏威夷檀香山之后,便驶向下一站——日本横滨。中国留学生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因为离开夏威夷,意味着彻底离开了美国。

    9月12日清早,船抵日本横滨。这时,船上响起广播,说是由于有的客人在横滨下船了,要调整房间,要求以下三名旅客带随身行李,搬到指定的房间……

    调整房间,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三位旅客都带着随身行李,到了指定房间。谁知,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官员正在那里等候,来一个,扣一个!

    这三名旅客,都是来自加州理工学院,即赵忠尧教授和中国留学生罗时钧、沈善炯。沈善炯在1950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博士学位。

    赵忠尧1927年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193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身在美国的他,当选当时中国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情报部门在注意起钱学森之后,也注意起赵忠尧,他们知道赵忠尧同样曾经在美国核心机密科学部门工作。尽管美国移民局在洛杉矶码头盘问时抓不住赵忠尧的把柄,在赵忠尧离开洛杉矶之后,美国中央情报局三度发出电报,要追截赵忠尧。终于,中央情报局在日本截捕了赵忠尧。

    庆幸的是邓稼先。邓稼先没有被列上黑名单的原因有二:一是他很年轻,比赵忠尧小22岁,比钱学森小13岁,不像钱学森、赵忠尧那样“树大招风”;二是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物理系上学,没有跟加州理工学院沾边。8月20日邓稼先获得普渡大学博士学位,赶紧前往旧金山,在旧金山登上“威尔逊总统号”邮轮,途经洛杉矶回国。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35年,他考入北京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1945年邓稼先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

    据罗时钧后来回忆说,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官员手里拿着名单,向那三名被扣押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说道:“你们看这船上有一百多个中国人,有哈佛的、麻省理工的,为什么偏偏找加州理工学院的?钱学森,你们都知道的!”

    接着,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官员宣布,摆在他们面前的有三条路:要么回美国去,要么去台湾,如果美国、台湾都不去,那就在日本坐牢!

    三个人都没有选择回美国、去台湾,于是都被押解下船。他们被投进东京下野的巢鸭监狱,那是曾经囚禁日本战犯的监狱。他们关进巢鸭监狱时,被剃成光头。据说是为了防止把臭虫带进监狱,他们的身上被洒满刺鼻的农药“六六六”黄色粉末。

    当时,中日之间没有外交关系,驻日本是“中华民国”的使馆。他们派人到巢鸭监狱,劝说赵忠尧等去台湾。当时担任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发来电报给赵忠尧:“望兄来台共事,以防不测。”赵忠尧回电说:“我回大陆之意已决。”

    195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报道《美政府阻挠我留美教授学生归国 钱学森等被非法扣留 归国学生发表声明抗议美帝暴行》:

    【新华社广州22日电】 因不堪美国政府压迫而返回祖国的我国留美学生,又有一批111人于本月20日返抵广州。据谈,他们启程前曾受到美国政府多方阻拦,经过几个月的奋斗,终于乘“威尔逊总统号”邮轮离美返国,但拟回国的力学专家钱学森博士于动身前竟被美国政府扣留。当“威尔逊总统号”驶到日本横滨时,同轮返国的原子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及学习理工的罗时钧、沈善炯二位学生竟又遭美国占领当局的非法扣押。全体回国学生对美帝国主义此种暴行极表愤慨。他们抵穗后发表了告###,内称:“我们谨以最愤慨的心情,向国人报告三位同胞在日本横滨港遭美国陆军部无理拘留的经过:8月28日邮轮到洛杉矶时,赵忠尧教授被移民局职员再三盘问和搜查行李,书籍几被全部扣留。9月12日船到日本横滨时,美国驻日本占领军第八军,竟无理将赵忠尧教授及罗时钧、沈善炯两同学扣押。9月17日船到菲律宾马尼拉时,鲍文奎同学复被美国特务检查行李历时四小时,幸未被扣。我全体同学对这次美国陆军部借武力非法扣押我国学者和归国同学的行动,极为愤怒。我们除将上述情况报告我中央人民政府外,并向美国国务院提出严重抗议。”

    为了援救被扣押在美国的钱学森、在日本的赵忠尧等中国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发表严正声明。1948年夏就已经从法国回到北京的钱三强,还请他的老师、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主席约里奥·居里出面,谴责美国政府的无理行径。

    经过三个月的关押,美国政府迫于无奈,终于在1950年11月底释放赵忠尧等人,他们途经香港回到了祖国。

    从赵忠尧事件可以看出,当时钱学森为什么没有计划乘船,而是乘飞机绕道加拿大回中国。倘若他跟赵忠尧一起乘船离开美国,也会在日本被投进监牢。然而,钱学森连乘飞机也“插翅难飞”,除了限制出境之外,新的厄运朝他袭来……

    

走进钱学森 叶永烈 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托运的行李被细细“研究” 

    钱学森从华盛顿回到洛杉矶。他既然被限制出境,只能退掉飞机票,并从海关取回原本打算托运到香港的八大箱行李。他是在飞往华盛顿那天,把需要打包的物品交给了打包公司。当时,打包公司派人从钱学森办公室运走了书籍、手稿、笔记本等等,存放在打包公司的仓库里,在那儿装入八只木箱,然后由他们运往轮船码头。如果钱学森能够顺利地在8月28日从渥太华飞往香港的话,那么这批行李正好在8月31日搭上赵忠尧他们乘坐的“威尔逊总统号”邮轮运往香港。

    钱学森从海关得到的答复是料想不到的:“钱先生,您的行李被依法扣查了!”

    当钱学森问为什么的时候,海关语出惊人,称钱学森托运的行李中有美国机密文件,因而违反了美国的“出口控制法、中立法和间谍法”。

    如果说涉及前两项法规,那还算一般,而违反“间谍法”则意味着问题相当严重了。

    其实,钱学森在办公室整理文件时,已经注意把涉及机密的文件,全部锁在办公室的一个文件柜里,并把钥匙交给了同事克拉克·米立肯教授。

    事后,钱学森才得知,当时的他已经处于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监控之中。就在他8月21日飞往华盛顿的时候,嗅觉异常灵敏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就着手“研究”起钱学森准备托运的八箱行李。“据说”是白金斯打包公司的工人在打包时,发现钱学森托运的文件有“机密”、“极机密”字样,于是报告了打包公司的老板,而老板则马上报告美国联邦调查局。这“据说”,不知道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制造的由头呢,还是那位打包工人本身就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工。

    有了这么一个“据说”的由头,联邦调查局会同海关、美国空军调查官员以及美国国务院的官员,在8月21日、22日齐聚在白金斯打包公司的仓库里,细细“研究”起钱学森托运的行李,重点是其中的“文字性东西”。这时候,钱学森正在华盛顿跟金贝尔先生交谈呢!

    “研究”钱学森的托运物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中有众多的藏书、手稿、文件,还有九大本剪报。剪报是钱学森多年养成的工作习惯,看到有参考价值的文章,就从报纸上剪下来,整整齐齐贴在剪报本上,按内容分类。钱学森这些“文字性东西”,有英文,也有中文、德文、俄文,内容则涉及方方面面,不用说读懂这么多文件非常费事,即便是大致了解一下是什么内容,也够他们忙一阵子。

    美国联邦调查局在“研究”中发现,其中甚至有关于美国原子能方面的详尽剪报。美国联邦调查局感到不解,钱学森的专业是火箭,并不是原子能,他为什么那样关注美国的原子能研究?这会不会是一种“间谍”行为?后来他们“研究”了钱学森方方面面的剪报之后,终于认定,这是一位高层次科学家的广博学识的体现。只有达到像钱学森那样的学问层次,才会对众多的科学前沿的研究都给予关注。

    不过,不管怎么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研究”精神还是令人“敬佩”的。他们居然把钱学森这些“文字性东西”用微缩胶卷拍摄下来,拍了12 000多张!他们还把这些文件编成详细的目录……

    为了给限制钱学森离开美国找一个“合乎逻辑”的理由,联邦调查局终于决定在钱学森的八大箱行李上做文章。由于联邦调查局“放话”,《洛杉矶时报》、《明镜》等以大字标题报道,“在钱学森回中国的行李中查获秘密资料”。

    钱学森据理力争。钱学森在报纸上发表声明:

    我想带走的只是一些个人的笔记,其中多数是一些我上课的讲义,以及未来我研究所需要的资料。我一点也不打算带走任何一点机密,或者试图以任何不被接受的方式离开美国。

    钱学森还针对报道中宣称他的行李中夹带“密码”、“蓝图”进行说明:“这里头没有重要书籍、密码书籍或者蓝图,那只是一些草图、一些对数表,不过这可能被误认为是密码或暗号。”

    

牢狱之灾突然降临

    钱学森的处境越来越险恶。奇耻大辱的一天终于到来。

    那是1950年9月7日傍晚,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探员们包围了位于洛杉矶帕萨迪纳的钱学森住宅。探员朱尔和洛杉矶移民归化局的稽查比尔·凯沙摁响了门铃。他们腰间佩着手枪,还拿着手铐,表明来者不善。钱学森夫人开门之后,探员进入住宅,向钱学森出示了逮捕证。

    朱尔后来回忆说:

    我很清楚那天的情形。钱夫人来开门的时候,手里抱着孩子。我说要见她的丈夫。不久,钱氏走出来。奇怪得很,他一点也没有激动的表情。但是,在他的脸上可以察觉到,他似乎对自己说:“好吧,这事终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钱学森夫人手里抱着的孩子,是出生只有两个月的女儿钱永真。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只有两岁。

    这逮捕证早在几天前就已经开好。大约一时还不敢对这位颇负盛名的火箭专家下手。9月7日钱学森一直在家,没有出门,联邦调查局以为钱学森到什么地方躲起来了。由于洛杉矶离墨西哥不远,而从美国进入墨西哥很方便,因此美国联邦调查局甚至怀疑钱学森已逃到墨西哥,从那里想方设法回到中国。于是,决定赶紧对钱学森采取行动。当他们进入钱家,看见钱学森旁若无事地正在家中,倒是有点吃惊。显而易见,他们关于钱学森“逃跑”的判断完全是空穴来风。

    来人对钱学森进行了审讯。他们盘问钱学森的问题,依然是不是共产党员。不过,这一回跟6月6日的盘问不同:那一次联邦调查局的官员突然闯进钱学森办公室,审问钱学森是不是在1939年加入美国共产党,而这一回则审问钱学森在1947年进入美国的时候,是否隐瞒了共产党员的身份?

    其实,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切入角度。美国是一个###的国家,当时美国的签证申请表上,明确写着“精神病患者、毒品犯……及共产党员不得入境”。倘若隐瞒了共产党员身份获得美国签证进入美国,那就要犯欺骗美国政府罪,或递解出境,或被捕入狱(这一规定直至1990年才作了修改)。

    钱学森在1935年从中国到美国留学,那时候才24岁,似乎不可能是共产党员。钱学森在1947年暑假,回中国探亲,并在上海与蒋英结婚,然后返回美国。既然美国联邦调查局认定钱学森在1939年加入美国共产党,那么钱学森就犯了“在1947年进入美国的时候隐瞒共产党员的身份”的“罪行”,犯了“欺骗美国政府罪”。于是,就可以逮捕钱学森,可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此外,联邦调查局在“研究”了钱学森打算托运到中国的行李之后,认定内中有美国“军事机密”文件,所以钱学森又有“间谍”之嫌,即盗取美国的军事机密,同样“罪行严重”。

    钱学森依然坚持否认他是美国共产党员,否认他托运的行李中有任何美国军事机密文件。

    “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在联邦调查局官员面前,钱学森属于弱势群体,辩白、抗议都无济于事。

    钱学森被带上车,押走了。

    对于钱学森的迫害,逐步升级:从最初的吊销安全认可证到不准离开美国,又从海关扣查行李到下令逮捕。

    关于钱学森被关进什么监狱,流传甚广的“版本”是说被关进“恶魔岛”监狱。“恶魔岛”,Alcatraz Island,直译应为“鹈鹕岛”,是位于旧金山著名景点渔人码头不远处的一座小岛。1859年美军在岛上修筑了碉堡,1907年成为军事监狱,1934年这里修建了联邦监狱,关押过黑手党头目Al Capone等一百多名要犯,直至1963年监狱从这里撤离。如今,这里是金门国家公园,成为观光景点。由于“恶魔岛”监狱名声在外,许多人就产生“合理联想”,钱学森当年一定关押在这里。

    其实,钱学森被关在洛杉矶以南一个叫特米诺岛(Terminal Island)的联邦调查局的监狱里。特米诺岛,又称“响尾蛇岛”,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岛。岛上原本有一座废弃了的石油探井架,井架附近有几间简易房。后来被联邦调查局看中,扩建为监狱。

    特米诺监狱跟“恶魔岛”监狱一样四周是海。选择小岛作为监狱,是便于与外界隔绝,防止犯人逃跑。特米诺监狱的牢房又暗又潮湿又拥挤。牢房里常常响起西班牙语声,因为这里关押的大都是墨西哥的越境犯。许多贫穷的墨西哥人想到美国打工,于是偷越美墨边境,被抓住了,就押往这个离美墨边境不远的监狱。

    总算还好,考虑到钱学森是著名科学家,联邦调查局没有把他跟那些越境犯关押在一起,而是关进一间单人牢房,有单独的卫浴设备,生活条件还可以。夫人蒋英获准每天可以前来探望。然而,如钱学森出狱后对一位记者所说:

    我被禁止和任何人交谈,夜里,守卫每15分钟就来亮一次灯,使我没法好好休息,这样的痛苦经历使我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瘦了30磅!

    使钱学森一下子瘦了那么多,还在于沉重的心理打击。作为一位著名的教授,蒙受不白的牢狱之灾,心灵遭到的煎熬,远远超过皮肉之苦。(新华网 2009-12-03)

    (未完待续)




选稿:芦村  来源:新华网    [联系我们]      

















上海作家协会与东方新闻网联合主办
文学会馆网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