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一些书商,把本来并不怎么引人的东西,用畅销的“洋”皮一包,想“洋旗高张顺长风,坐引读者入掌中”。然而,戳穿这层“皮”相,露出“洋”皮下的名不副实,读者就会“不屑一顾”,宣告这种炒作噱头的破产
●不论是扯“洋”皮作大旗,还是彻里彻外的将“土”冒称“洋”,都反映一些书商对我国民族文化缺乏信心,滋生一种崇洋意识。“洋为中用”是好的,但是,“中”不能为“洋”所代替
●引进图书,一定要有选择。洋人的书有好的,也有许多不好的,乃至有害的。书业要警惕盲目崇洋。文化人应有文化的眼光,维护真善美的品格,不为“洋”所迷,也不为利所惑
正当美国悬疑小说家丹·布朗在书市大红大紫之时,近日,一部号称由“中国的丹·布朗”创作的新书《猎人者》面世。据策划该书的书商说,“‘中国的丹·布朗’的提法,是一些网友在看完部分章节后提出的观点。而作者在天文、地理、民俗、历史、心理学、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均有涉猎,其博学多才确实与丹·布朗有共通之处。”然而,一些翻阅过此书的读者,对“中国的丹·布朗”的说法不屑一顾,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炒作的噱头罢了。
耍这种噱头的,远不止这一本书。
有本叫《抓痒》的书,书商提供给媒体的宣传材料上,就把作者比成中国的“耶利内克”,说作者不论从思想、风格还是行文上,都和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有很强的可比性。还有一部作品,被誉为“犹如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其作者“即将成为中国的J·K·罗琳”。对一位台湾地区作家的推销,也冠上“台湾的村上春树”的名号。
有句老话:“扯虎皮作大旗”。这里,则是扯“洋”皮作大旗。
所以易“虎”为“洋”,因为,在这些书商眼里,如今“洋”的威势不弱于“虎”,甚至更猛于“虎”,最能吓人、诱人、骗人。把本来并不怎么引人的东西,用畅销的“洋”皮一包,还能不引得读者心动,不纷纷投向旗下吗?有句古诗说:“虎旗龙舰顺长风,坐引全吴入掌中。”现在的一些书商,则是想“洋旗高张顺长风,坐引读者入掌中”。
然而,“皮”毕竟只是“皮”。戳穿这层“皮”相,露出“洋”皮下的名不副实,读者就会“不屑一顾”,宣告这种炒作噱头的破产。
应当说,上述与“洋”谋“皮”的做法,还是明的,公开说明自己只是像某某洋人或某个洋作品,目的是借“洋”抬高身价,推销自己。更有甚者,是一切都进入暗箱操作,把自己的货色,从里到外,从皮到骨,都打上了“洋”的记号,干脆冒充洋货进行叫卖。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最近封杀的19种伪书:《没有任何借口》,《成长力》,《别找借口》,《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微笑管理》,《永续基业》,《大话管理100年》,《做人做事箴言录》,《强者怎样诞生》,以及《美国金牌推销员的成功秘诀》等。这些书都是国人自己炮制的,却盗用国外已有影响图书的相关信息,注明是相关洋人写的,是从国外引进的。这种冒牌造假,已经不止是诚信的缺失,而且触犯了法规,给予严肃的处理是完全必要的。
不论是扯“洋”皮作大旗,还是彻里彻外的将“土”冒称“洋”,都反映一些书商对我国民族文化缺乏信心,滋生一种崇洋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不少国外优秀著作,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这是好的。对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我们还需要继续加大引进的步伐。但是,引进不能代替自己的创造。“洋为中用”是好的;但是,“中”不能为“洋”所代替。不努力于提高国人图书的质量,不努力于打造国人图书的品牌,不努力自立于世界图书之林,只热衷于挂“洋”头卖假货劣货,匐伏在“洋”人脚下做生意,也太缺少文化人的品格了。
说到引进图书,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一定要有选择。洋人的书有好的,也有许多不好的,乃至有害的。现在我国图书进出口逆差很大,为10∶1。输出比如此之低,与我国国力和图书业还不够强大有关;而输入比如此之高,则与盲目崇洋有关,将一些不该引进的书引进了。在物质生产领域,这些年进来了一些“洋垃圾”,有关方面正在积极查堵。同时,在精神生产领域,这些年也进来了不少“洋垃圾”。拿书业来说,在引进的图书中,那些以科普名义宣扬伪科学的,以励志名号推销腐朽人生观的,以探秘名目渲染恐怖的,以时尚名称传播色情的,都属于“洋垃圾”。这些“洋垃圾”与那些旧衣物等“洋垃圾”偷运进来不同,而是我们一些书商花了版税公开买进来的。目前图书市场品格下滑,与争相引进这些“洋垃圾”有关。当前在重视将“洋”文化“拿来”的同时,要像鲁迅说的,一定要“放出眼光”去拿,要看出“洋”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为此,我以为,书业要警惕盲目崇洋。文化人应有文化的眼光,维护真善美的品格,不为“洋”所迷,也不为利所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