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又是一年新春到。在我的家乡—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孝溪乡的村寨里,辛勤了一年的寨民们,怀着收获的喜悦和对来年的期盼,欢欢喜喜过年了。他们忙着杀年猪,打糍粑,烘腊肉,走人户,喜庆洋溢在朴实的脸上。那古朴的民风、纯朴的时尚, 纯香的糯米酒、醉人的鼎罐饭,亲切的乡音乡情,让您感受一番别样的年味,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杀 年 猪
从年头开始,村寨里的每户人家都要养几头猪,以备年末杀猪祭奠神灵。小时在家里,常听老人摆古。相传神农氏把野猪驯化成了家猪,为感恩大自然,回报神灵,特地夜观天象,选定黄道吉日,杀猪祭神。有了希望,有了期待,便世世相传。
“腊月二十六,好日子!”寨子里年过八旬的王大爹,翻出那早已经泛黄的老黄历,选定了吉日,再请来十里八村有好手艺的杀猪匠,起个大早,烧了满满一锅开水,一声吆喝,早已准备好的左邻右舍,三亲六戚齐上阵,七八个青壮劳动力就和猪拉开了架势,好不容易把猪放倒在地,王三叔却被撂了一猪蹄,跑到街坎边捂着小腿青叫唤:“嗨哟,看我等哈不吃你肉!”乐得大伙一阵爽朗的笑。
杀了年猪的寨子里, 团邻老少围在一起, 吃着锅子里炖上的热腾腾的大快猪肉,喝着自家酿的糯米酒, 还有喷香的鼎罐饭,青翠的时鲜疏菜,痛快!
眼看已近晌午,满公李顺河走到院坝吼了一嗓子:“杀猪匠,酒喝好了撒,我家猪可等不及了!”
“来啦来啦!”杀猪匠提起家什乐呵呵地去了。
打 糍 粑
“嗨哟,嗨哟.....”,随着轻快的节奏,两个身强力壮的大汉,手里的打棒落在石槽里通通作响,石槽里装的是煮熟的糯米,香气被打得甘醇浓烈,溢满了院落。
打糍粑也是寨里的一景。做法也讲究,糯米要装在专用的木桶里,柴火慢慢烧上两小时, 糯米膨胀后,粒粒饱满,而深山中的柴又吸收了大自然的灵气,与木桶的纯味漫漫融合,使得煮出的糯米带着一股奇异的香味。小孩子们早就等不及了,围在木桶边直流口水,待熟后,抓一把在小手里,香嘭嘭的,烫得直吹气。把糯米装在石槽里,打出粘性,寨民们在手上抹了桐油,把偌大一个糯米团捏成一个个柑橘般大小,用两块木板用力一夹, 就成了圆润喷香的糍粑,圆圆润润好似这日子红红火火,圆圆满满。
煨 腊 肉
当炊烟被山风吹得四面散开时,寨子里杀了年猪的老老少少们,就聚在了一起,围在一口大锅边,锅里炖着腊排骨,腊香肠,猪头肉,嘴里谈论着刚刚的过去的这一年里,兄弟之情,婆媳之爱,就像这一锅子炖肉,有滋有味。
坎上的顺河满叔,摆起进山打野猪的事情,又激动得猛喝了一口。“那才是悬,我才进野猪岭,就看到离我10几米远的灌木丛里,壮得像头小牛的野猪,嘻嘻,正趴在那晒太阳哩,我瞄准就是一枪,哪想却打在野猪屁股上,它发疯的朝我冲来!”“怎么样,后来怎么样!”大家争着问。
“怎么样?一定是尿裤子了吧?”三公笑得手直颤。
“你几个老人家是不晓得,我看旁边有棵不小的树,赶忙爬上去,树都差点被野猪拱翻了,后来,进山的人赶上来一起才把野猪赶跑了。”
满叔至今还心有余悸。
秀山“赶年”的传说
秀山土家人过年,同湘鄂西的土家族一样,普遍比汉族过年提前一天,即月大过腊月二十九日,月小过腊月二十八日,叫做“赶年”。
秀山土家人提前过年的由来,有一个故事。据说: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间,年关将临,倭寇乘机大举侵,为了低搞侵略,朝廷决定增调土家兵助歼入侵之敌。但是,要按期到达目的地,不等过年就得出发。整装待发的土家族将士们决定提前一天把年过了再上前线。土家士兵与敌军交战以后,英勇顽强,旗开得胜,立了大功。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个日子,就习惯地提前一天过年。
秀山土家人过年这天,各家各户,无论人口多寡,都要蒸甑子饭和坨子肉吃,其原因,据说是大敌当前,时间紧迫,只有用甑子蒸饭才能充分保证官兵们开餐的争用,甚至杀了年猪也来不及细切细炒。
地处湘、鄂、川、黔边界秀山土家人过年,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
“过赶年”的晚上,寨上烧起冲天大火,调年旗高高飘扬,男男女女围着旺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舞“毛古斯”。这种“过赶年”的爽快朴野、红火亢奋,别有一番情调。
秀山土家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气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历史进程中曾经饱经患难、备受欺压,几度被迫举族(氏族或部族)迁徒却能泰然处之的史实分不开。因而,同其先辈楚民族(或巴人,“南蛮”)一样,养成了念祖、怀旧、齐心、尚武的强烈民族精神,这在土家族人过“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风俗与传说里鲜明地体现出来。
亲爱的朋友们,到秀山土家苗寨赶年去吧!在神奇温情的秀山土家苗寨里,有香气扑鼻的炖腊肉,静静的引诱着你;有热情似火的少数民族,银装素裹,跳起美丽的土家摆手舞、苗族花灯戏迎接你;有历史悠远的传统民风,它们漫漫沉淀,融成一股甘泉,沐浴着你,让心此刻沉下去,慢慢品味。那纯香的糯米酒、醉人的鼎罐饭,定会让您不醉不归,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