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又有朋友虽认为苏州人叫女孩的称呼"小娘ng",不应该写作"小娘仵",但却认为"小娘ng"是方言研究中所称的"儿化音失落",应该写作"小娘儿"。这个说法在下也不能赞同,简而言之: 苏州方言中的"小娘ng"不宜写作"小娘仵",但也不能写成"弯下"口中也没有的"小娘儿",最好还是写成"小娘娪"。
老苏州过去把卷着舌头讲话的北方人叫"弯下",虽口气中略带些轻慢,但却极其形象贴切。卷舌的动作使北方人讲话时许多词汇都带"儿"化音。一听便知,区别明显。江南吴方言区很少有讲话带儿音的,唯一特例是杭州城区,那是宋皇室南迁定都临安,大批中原人士聚居所致。"弯下"中"京片子"带儿化音最多,大家都明白那是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而形成的。
与"弯下"讲话不同,苏州人(及大部分吴语区)讲话不卷舌,没有"儿"音。非但不带"儿"音,而且连"儿"字也不发r音,念ni(倪)音。"儿子"不叫"r子",叫"ni子"。苏州人这样的发音由来已久,很古老。唐诗中就有两首有"儿"字但必须念ni(倪)音方才押韵的格律诗: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江南曲·嫁得瞿塘贾》唐·李益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伊州歌》唐·盖嘉运
儿字,古体字为“儿”丶“倪”丶“郳”,读音本就是ní(ㄋㄧ)。就连用繁体"儿"字作音傍的汉字,如鲵丶霓丶猊丶睨丶堄丶婗丶晲丶棿......也无不发ni(倪)音。所以,苏州观前街附近有条街叫"塔倪巷",是古街巷名,读写都完全正确,无须奇怪。
由此可见,苏州方言(及吴语区大部分地方方言)"儿"字念"倪"音,正是保留着唐代或更古时代汉语的发音,并没有被宋代南迁的或以后上千年南来的"弯下"影响而儿化。同样可以推论,苏州人发音中存在的"ng"音,也应该追溯到杭州城区方言在南宋时期被儿化之前。苏州方言中既然从来没有r音,那么也就不会有什么"儿化"或"儿化音失落"。认为吴方言中"小娘ng"等带"ng"的发音是"儿化音失落"。其实是个方言研究中的谬误。若一定要说吴语中发的"ng"音若与什么相关,明显也更应该与"ni"音相关,与古汉语中的"儿"(念ni倪)字相关。是"倪"的转音,并没有什么失落。
苏州方言中尾部发"ng"音的词,并非单纯是发音的附加,而是词义变化的必须。在不同的词中,虽都是发同样的"ng"音,但字和义应该并不相同。但肯定都与"弯下"卷舌而生的"儿化音"不相干。
譬如,苏州人把"筷子"念成"筷唔ng",有人也认为是"弯下"口中的"筷儿"。其实不然,苏州人完全可直接念"筷"或"筷子",在发音上并无一点困难。苏州人要把"筷"念成"筷唔ng",不是语音的简单添加,另有蹊巧。"筷"字,在苏州方言中与"盔,块"等发音相近,特别也与"亏"同音。"筷"又和吃相关,"吃饭要亏(筷)",开口就触霉头,不管干什么行当的听了都犯忌。念成"筷唔",不但区分了同音字,而且还暗含"亏无"的意思,同时又讨了口彩。就如卖猪肉时不能叫"猪舌头",必须转音称"猪赚头"或改叫"猪门枪"一样。
苏州人子女统称为"囡",单称男儿为"儿(ni)子",女儿为"囡娪(ng)",这个"ng"在此明显是专门用于区分性别的。假使误为"弯下"儿化音失落,而写作"囡儿",就缠夹不清了,谁还能分清"囡儿"是指女儿还是儿子呢?同样,苏州人原来称男小孩为"小官ng","小官ng"显然也不是指"弯下"口中什么"小官儿"的意思,这"ng"音却正是为区别官场上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和家里自己生的"小官"而添加的。现在,苏州人还称男小孩为"小干俉(ng)",也可直接叫"小干",是苏州人把"官"字发音逐步读别为"干"音后,"小干"与"小官"不再混淆后才省略的。
在北方方言中因卷舌发音而在名词动词后多出了r音,基本上是不改变名词动词原意的。假如有"小娘儿"这个词(字典中没找到),那么必定就是"小娘"在"弯下"口中的儿化音,"小娘儿"也还是与"小娘"基本同义。
而这"小娘"一词,含义甚多。旧时可称歌女或妓女为小娘。唐代李贺《洛姝真珠》诗中有“真珠小娘下青廓,洛苑香风飞绰绰”,元稹的《筝》诗中吟的是“急挥舞破催飞燕,慢逐歌词弄小娘。”《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说得更明白“做小娘的,风花雪月,受用已勾,趁这盛名之下,求之者众,任我拣择个十分满意的嫁他,急流勇退,及早回头,不致受人怠慢。"这些就是指歌女或妓女。
除此之外,"小娘"也可称年轻妇人,可称堂子里的仆婢,还可称小妾小老婆。南京话中"小娘"还是对小姑的称谓。当然"小娘"汉语中也可当作对少女的通称,但始终不是对少女的专属称呼。北方话中少女的专属称呼是"女孩儿"。
可以这么认为,即使"小娘"这个词真被"弯下""儿化"了,变成了"小娘儿",也并不会成为对少女的专门名词,依然还包含着指歌女或妓女,指年轻妇人丶妓家仆婢和小妾,是个词义广泛的通称。更何况连"弯下"口中根本都就没有"小娘儿"这个词,那么苏州"小娘ng"怎能写成"小娘儿"呢?(和"小娘仵"的写法一样,"小娘儿"这个词,仅只是在清末民初江南文人的白话文中出现过。但表示的意思不是女孩,仍同"小娘"。)
因此,在苏州人带"ng"尾音的词中,也许把"筷唔""小干俉"写成"筷儿""小干儿",意思上还勉强说得过去,"小娘ng"是万万不能写成"小娘儿"的。"小娘ng"中的"ng"音,应该是康熙字典中所记载的【扬子·方言】"吴人谓女曰娪"的"娪"字。在字典中,"娪"虽按官话注音为wu,五故切,音误,但在吴语中则和"吴,五,仵,鱼"一样发的是"ng"音。"小娘娪"是苏州人专门用于未成年少女的称呼。用了"娘,娪"两个都可表示少女的词叠加,以强调对"小娘"一词其他含义的区别。
顺便提一下,吴方言区小女孩的称呼并不完全一样,但大都与"小娘"一词有关。在中间加字,如常熟等地叫"小细娘",以"细"与"小"叠加来强调是对少女的称呼; 在后边加字,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地区(苏州周边部分农村也有)则叫"小娘婢"。不过尽管写作"婢",其实所发"bi"音很重,原意指的是女性阴部,若实写也就是那个"屄"字,一个很粗俗的鄙称。提及这个鄙称,是要说明连早已"儿化"了的杭州方言同样也没有"小娘儿"一词,更要证明苏州上海人口中的"小娘娪",不是"弯下"口中都没有的"小娘儿"的儿化,而却却是苏州方言对原来吴方言地区女孩儿鄙俗称呼的雅化。也许正因苏州方言的这种儒雅特点,所以一直被认为是吴方言的代表。
说生动些,很早很早以前,一个苏州人好喜欢自己聪慧漂亮的女儿。在开口要喊"小娘婢"时总觉不是味。叫出了"小娘"两个字后不愿再粗俗地叫下去,嘴唇一抿发了个鼻音"ng"了一下,女孩儿好喜欢好喜欢......久而久之,这块人们称之天堂的土地上的女孩儿都有了一个好文雅好嗲好嗲好好听的名词---"小娘娪"。
所以,还得加一句再强调一下:
"小娘ng"不宜写作"小娘仵",
更不能写作"弯下"口中也没有的"小娘儿",
偶而写成"小娘鱼"有趣,
最好还是写成"小娘娪"。
相关链接:
“弯下”没有“小娘儿”(方言小议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2e1cd00102eapz.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