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活化石丨崭新风貌寻“复古” 百年遗存看杨浦
编者按: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和脉,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讲好城市故事,留住城市记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上海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23处,文物保护点2745处,共计不可移动文物3435处。作为承载城市发展记忆的“活化石”,在记录上海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他们也在时刻更新着“自我介绍”......
杨浦区是上海曾经的工业重镇,这里有着百年工业遗存、老码头,曾是整个上海的工业中心,“历史感”让这里的一物一景更有韵味。
杨树浦水厂
上海,这座坐落于长江入海口的城市生来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有哺育了我们祖辈的黄浦江,有蜿蜒于城市街巷的苏州河;这里还诞生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那就是我,杨树浦水厂。
图片来源网络
1880年,上海英商在英国伦敦成立我的前身,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1883年8月1日全面竣工,标志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正式建成,上海的自来水历史就此翻开了新篇章。
我所处的位置是在杨树浦路830号。相比其他工业厂房,我的建筑风格可谓别具一格,外形是英国传统古典城堡形式,承重墙用清水砖墙,嵌以红砖腰线,周围墙身压顶雉堞缺口,雉堞的压顶及窗框、腰线等均用水泥粉出凸线,墙面转折交界处为水泥隅石形状,尤其是装饰性元素,使我成为沪上工业厂房中的异数。
我是全国供水行业建厂最早,生产能力最大的地面水厂之一。如今仍在正常生产,年供水量超过4亿立方米,约占上海供水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1989年9月25日,我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文物,也是全市仅有的建于企业单位的近代建筑。
飞机楼
在众多的优秀建筑中,坐落于上海东北角的长海医院内的建筑,无疑是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形似凌空欲飞的飞机,我——原中国航空协会会所,人们习惯称我为飞机楼。一·二八事变后,中国航空救国会成立。1935年,上海成立的航空协会在当时的市中心区博物馆旁,如今的长海医院内建造会所及陈列馆。1936年,由著名设计师董大酉设计完成,我也因此得以正式建成。
图片来源网络
我的结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机首和前翼组成,机首的底层为会客室,顶层为纪念堂,前翼的一二层为航空陈列馆和航空图书馆。第二部分由机身和尾翼组成,尾翼上镶有“中国航空协会”字样,体现了我的历史价值。
建成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岁月流逝,沧海桑田,我被时光的流沙湮没了半个多世纪。直至1991年,泰国南洋金龙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钟良好奇地发现了我。于是,他专程去南京,查阅有关史实,了解了来龙去脉,并决定出资精心修缮。修复后的我,由海协会会长汪道涵题写的“飞机楼”匾额。建筑以纯洁的银白色为主色调,彩绘雕刻,相得益彰。前后两组建筑,以“机舱”为中轴线,形成舒展的“双翼”。
2004年,我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我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望道旧居
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国福路51号,国顺路650号第9宿舍东边一隅,建筑外观呈地中海式风格,砖混结构,建筑屋顶是绿色筒瓦,黑色钢窗,浅黄色水泥拉毛墙面。看完这段介绍,想必不少童鞋对我有所耳闻。没错,我就是陈望道旧居。
图片来源网络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原本是一位资本家的私家花园,周围一圈筑有围墙。五十年代初,毛泽东任命陈望道为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首任校长。学校根据市里的安排,为落实当时的知识分子政策,便将国福路51号买下来,装修后请陈望道入住。上世纪五十年代,陈望道先生负责复旦大学的校务后,便与夫人蔡葵住了进来。当时,陈望道先生住在二楼,楼下是语言研究室,这也正是今天复旦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的前身。1977年陈望道先生逝世,在复旦大学担任了整整25年的校长,是任期最长的校长。
2014年4月4日,我被列为市级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圣心医院
杭州路349号,宁国路高架旁,房屋组成形式呈现主楼和东、西两翼,现如今的杨浦区老年医院。没错,我的前身就是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之一的圣心医院。
图片来源网络
1931年,我被上海著名天主教徒、公教进行会会长、实业家陆伯鸿所创建。我的结构是两幢砖混结构教堂式建筑,室内窗户镶嵌欧式彩色玻璃,图案别致、色彩绚丽,铺设地面所用的马赛克拼嵌的几何图案,为民国时期所盛行。楼的正上方原刻有“圣心医院”的字样。虽然现在我的局部已有所改造,但主体部分却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是上海保存较好的教堂式建筑之一。
上世纪30年代初,医院开设镭锭放射业务,当时是远东第一放射医院,也是上海沪东地区三大医院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医院迁徙辗转、历经磨难、破坏严重,但仍坚持为抗日伤兵疗伤。解放后,在职工大会的要求下,政府以“接办改组”的方式予以接管。1954年,我与市劳二医院合并,更名为上海市第二劳工医院。1958年,我更名为杨浦区中心医院住院部。
王根英烈士故居遗址
大家好,我是王根英烈士故居遗址。原先所在的区域是通北路唐山路口通北新村13号。1995年,因周家嘴路辟通工程,我被拆除。2010年1月28日,杨浦区文化局在遗址处立碑纪念,是杨浦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2月,我被列为杨浦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来源网络
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王根英烈士的生平吧。王根英出生于1906年,9岁时进恒丰纱厂当童工。1924年秋,进中国共产党在沪东地区最早开办的工人学校——杨树浦平民学校读书。1925年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在斗争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后,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女工部长、上海总工会组织员,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出席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第四次劳动大会和国际工人太平洋劳动大会。回沪后在党中央机关担任地下交通员,掩护和配合陈赓在中共中央特科开展情报工作。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积极组织沪东工人支援十九路军前线抗战。1932年,任全国总工会女工部部长,积极组织领导上海工人运动。1939年3月,在冀南反扫荡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3岁。
叶家花园
距离繁华的五角场不到2公里的政民路507号院内,有一座隐秘的私家花园,拥有近百年的历史,并有着上海第三私家花园的美誉。那就是我,叶家花园。
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我所处的位置是原江湾跑马厅之旁,政民路507号,也就是如今的上海市肺科医院内。我是由浙江镇海巨贾叶澄衷之子叶贻铨建造,叶贻铨早年就读于圣约翰大学,业师是当时国立上海医学院院长颜福庆。1923年初步建成对外开放,内设弹子房、瑶宫舞场、电影场、高尔夫球场等游乐场所。一时风光无限,我被大家称为“夜花园”。
开放后不久,其毗邻英商祥茂肥皂公司主人以人声喧嚣、烦扰住宅安宁为由,向市政当局提出抗议。因慑于英人淫威,市政当局遂勒令停业。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我被侵华日军占领。1940年,日军将我交给日本恒产株式会社管理,名为“敷岛园”并对外开放,但因营业不振而关闭,成为日本特务机关驻地。
抗战胜利后,我被国立上海医学院收回,解放后改为第一结核病防治院,之后又改为肺科医院。我建成已有将近百年的时间了,目前我仍然是医院的组成部分,那些山、水、亭、台仍是旧日模样,更有郁郁葱葱的古树平添静谧和幽雅。
黄浦码头旧址
众所周知,黄浦江作为上海的“母亲河”,不可替代地承担着上海城市工业发展的功能,引领上海确立了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地位。而岸边林林总总的码头同样记录了这段历史的印记与辉煌。
图片来源网络
说到老码头,那一定不能忘了我——黄浦码头旧址,地处杨浦区秦皇岛路32号。说起我的历史,相信很多人并不了解,我在这里简单为大家科普一下吧。我原先是一片滩地,1900年前后,日本南满洲铁路会社购下滩地建造码头仓库。1920年,我归为日本大连汽船株式会社所有。抗日战争胜利后,我由江海关接管,交中央信托局管理经营。上海解放后,我归属上港三区。1993年,我改由上海港客运服务总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成为沿海客货班轮停靠码头之一。开发后更名为“东码头滨江空间”。
东码头地块保留了很多上海滩老码头水上物流的历史痕迹,被列为在上海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而我也被列为杨浦区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之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这儿会成为集历史记忆、文明传承、发展创新为一体的滨水、休闲、文化发展空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