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活化石 | 风雨多经志弥坚 海上英雄在崇明

2018/1/8 15:25:49  来源:东方网   作者:乔欢  选稿:王雅雅

  编者按: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和脉,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讲好城市故事,留住城市记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上海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23处,文物保护点2745处,共计不可移动文物3435处。作为承载城市发展记忆的“活化石”,在记录上海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他们也在时刻更新着“自我介绍”......

  崇明学宫

  图片说明:崇明学宫内的大成殿

  图片说明:这尊李凤苞塑像由德国人吕涡生于1884年制作完成,时年李凤苞51岁。雕塑也被视为镇馆之宝。

  图片说明:博物馆内的部分馆藏文物

  在大陆还未向东生长之前,崇明只是一片散落在海中的小岛,随着海浪的潮起潮落,岛上的城池也历经六建五迁,历属宋通州、元扬州路、明苏州府、太沧州、民国江苏南通、松江管辖,到了公元1958年,始纳入今天的上海市。作为岛上最具文化底蕴、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之一,我目睹了崇明的落落起起,在岛上曾作为专门祭孔的场所。而作为官办地方学府,屈指算来,也已经有近900余年历史,屡建屡圮。

  崇明区博物馆和崇明学宫都是我。自1913年起,我家里就开办了学校。时光荏苒,1942年,学宫被日寇强占用作兵营,大成殿和东庑西庑毁于战火;解放后曾先后作校舍、宿舍、办公用房,到1981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5月成为上海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旧如旧,目前,占地23.21亩的我成为上海文庙、上海嘉定孔庙三座孔庙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静立于崇明南门码头附近的鳌山路696号。

  作为上海保存得最好的孔庙,我以古船为主题,主要收藏崇明岛史等。今天的崇明博物馆基本修复了明清时的样貌,结构由纵轴为主,左右堆成三进院落,第一进棂星门、戟门,第二进大成殿,第三进崇圣祠、藏经阁,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有两样:一是学宫正门前左右两侧建于康熙二十三(1684)年的大牌坊,东牌上书“德配天地”、“朝宗”,分别对应西坊“道观古今”“学海”;第二是棂星门内的登云桥。相传古时候,登云桥仅棘闱榜发及获隽者之人才够资格登越,余者须得绕行。当年,凡是新入学的学生都要在官员的率领下从棂星门入,上登云桥,跨过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孔子,那之后才是至儒学署拜见教官,自此完成被称为“入泮”的入学礼。如今,作为上海仅存的三座学宫之一,我还是一处重要的人文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唐一岑墓

  位于长江口的崇明本是海岛。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其在漫长、不易的发展过程中,要将生息在其上的人们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在崇明博物馆崇明史藏中有许多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牺牲于崇明抗倭第一线的唐一岑(?—1554年)即为英模之一,如今,崇明博物馆还藏有著名画家黄丕谟为其所作《唐一岑率众抗倭图》一张。

  历史记载,明洪武二年始崇明岛倭患不断,当时败于内战的日本南方贵族流寇与中国沿海地区恶霸勾结,随风而走,登陆即行杀光抢光之事,更于嘉靖年间踞崇明南沙长达两三年,意图掠其作为进犯南京、镇江的跳板。直到万历年间,中国才联合朝鲜等国共同围剿了倭寇,在那之前,崇明孤悬海外,饱受倭寇猖狂骚扰掳掠。

  故事发生在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当时的崇明县城刚刚搬迁至平洋沙,尚未全部完工,就遭到了奸细的出卖。时任崇明县知事的唐一岑亲自披挂上阵,带领居民奋勇抗倭,但终因孤立无援,于次年兵败城下。城破后,唐一岑仍不放弃,率众巷战,终手刃数敌壮烈殉职。嗣后,崇明人为纪念他,在金鳌山为其修了墓、建了祠,民国时期,国民党亦为其加碑,上书“抗倭烈士唐公一岑纪念碑”, 也就有了我。几经抗日战火洗礼,我始为当地群众保护,现得以完存,成为崇明民间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金鳌山

  图片说明:树影婆娑里筑一座小城,听凭时光沌混,未展的画卷取走良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崇明岛本没有山,我是一个特例。相传,我是在宋朝时被建成的一个形似巨鳌的土丘,作为航海之标识。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重筑,峰上建藏(佛家藏经处),山前凿池,山后植紫竹林。

  关于我,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崇明人沈文镐赴京殿试,因一时兴起脱口而出:“微臣虽僻处小岛,但崇明面临东海,背靠长江;东有佘山捍卫海疆,西有狼山作为屏障;岛上还有金鳌山,山明水秀,确是个绝妙之处。”事后沈方醒悟,知已闯下大祸,因崇明当时实无山。为避欺君之罪,沈匆匆赶回崇明,发动当地百姓在一座形似巨鳌的土丘上挑土造景,逐垒成此山。

  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知县范国泰有感于此处人杰地灵,于是发动城内商贾缙绅捐资重修,在原址上增设桥、亭、台、楼、榭、月圃诸胜。园内遂有得月楼、水香榭、大有亭、宁德亭、清凉洞等观景,一时引来骚人墨客,吟诗作对,留下了“鳌山有寺千秋画,江水无弦万古琴”“寺内清山山外月,檐前绿水水中天”等佳句。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山上的藏经处又改为镇海塔,塔高16米。

  由于战乱,解放前夕我就只剩下摇摇欲坠的镇海塔了。解放后,在市县有关部门支持下,几度拨款对我进行修复。如今,我已恢复成一个小巧玲珑、景点集中的古色古香的公园。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是人们游览、摄影、憩息的胜地。

  陈干青住宅

  

图片说明:仅有一棵松柏足矣。晨闻鸟鸣声声,晚来松冠里筑梦。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崇明的历史中,涌现了不少能人志士,他们都曾为推动崇明经济文化发展乃至人类历史进步,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崇明有不少历史名人的故居,而我的主人最特别,是一位航海家,并且在我国航海界颇具名望。他就是中国首个外洋轮船长陈干青。

  陈干青于1914年毕业于国立商船专门学校,1921年任“升利轮”船长,1924年升任肇兴轮船公司总船长,掌船30余艘,为出任总船长的第一位中国人。1926年筹建中国商船驾驶员联合会,并当选为会长。1946年创办惠崇轮床公司,期间筹创肇泰水火保险公司,首创中国海上意外保险公司,并出任董事兼总经理。抗战期间,他坚持民族气节,毅然辞职,并拒绝汪伪交通部以厚酬邀他出任航政司长的聘请。新中国建立后,他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总公司海损顾问、上海港务管理局船舶碰撞委员会委员。

  我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思蓼山庄。我位于港西镇团结村,坐东朝西,南北宽55米,东西长70米,占地 3850平方米,现存房屋8间,是崇明区文物保护单位。我的建筑样式呈“工”字形,有别于崇明传统民居“四厅头宅沟”的形式,显得颇为另类,有人认为,这与我的主人离开家乡多年、久居上海而观念变化有关。70多岁的我,曾一度像个风蚀残年的老人一样尽显老态。后来,主人的儿子陈晓钟从澳门回崇明定居,经过前后两次修葺,我终又重新焕发生机。

  黄家花园

  民国以前,崇明岛上的人出岛靠扁舟一叶。舟揖之苦顿,现在的人是不曾感悟,也想象不出的。那时要在岛上建一栋像样的建筑,多半是企望而难及的“百年大计”,所以我总是让人格外吃惊。

  图片说明:黄家花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上世纪20年代初,由崇明籍富商黄稚卿建造的。花园建筑取型石库门外墙风格,用青红相间的砖和木榫结构,由白色糯米灰浆来镶线,勾勒出了民国沪上特有的民族资本建筑风貌。进院的庭台是欧洲书院式的,平直方形,四周设有花式栏杆。台阶而上,过了前厅始见院子的内涵,中式传统的两侧厢房布局,加上叠进回廊设计,另开边门置后花园,侧道旁通另一个三进宅子。长廊迂回,厢房高低错落,院子渐深渐窄,昭示着一个较大的原有规模。这种布局是中西住宅布局的融合。上海开埠以来,尤其是1840年之后,这种建筑的理念渐成风尚,而崇明这个依偏舟方可登临的岛上,具此匠心而成杰作者,我是居于其首的。

  花园内的房屋高大,气势恢宏,因临江地湿雾重风急的原因,建筑于高地之上另行架空。整个建筑群下有地道相连相通,概为祛湿气而防水浸满之故。屋顶的设计很别样,手法是江南园林屋顶的变异,加进了西洋的味道,代表着当时的新潮和前卫。门窗是西式样的,玻璃则是凹凸的舶来品,亮丽而五彩斑斓,现在松江佘山教堂中还可见。

  主院的入口有两尊座狮,花岗石的。两进场心间原用一块璧照隔断,据说雕的是麒麟逐凤。第一进由回廊与璧照合围的方形场地中心置有圆形的鱼池,取规矩方圆、得天独厚、源有赢余之意。第二进场心则由花岗板铺设而成,长方形,取平直坦荡、朴实负重之意。别院的进口置有一对青石的蹲虎,意象形的,线条流畅,取材精致,作镇偏压邪之用。

  整个建筑群南向开门,庭台前设有黄杨翠柏和广玉兰围成的花苑,登上庭台,于绿树丛中望涛涛江水,凭江临风,确有逸兴瑞飞之感。修缮后的我,进一步彰显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提升了崇明的历史文化形象和品味内涵。

  侵华日军竖河镇大烧杀遗址


  图片说明:竖河镇大烧杀幸存者现年91岁的黄彪,是目前唯一的幸存者。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说明:日军实施烧杀照片。资料照片

  我座落于竖河镇跃进村10队,占地面积5.3亩,内设3000平方米祭扫广场和300平米的侵华日军竖河镇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示了大量留存的历史资料图文和各种历史遗迹,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在崇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和崇明人民奋起反抗侵略者的史实。现已成为崇明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广大市民前来祭扫的神圣之地。

  1940年7月30日,侵华日军在崇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惊天惨案——竖河镇大烧杀,据《崇明县志》、《竖河乡志》记载,当日,镇上百余民众被无辜杀害。这是崇明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冲天的火光,明晃的刺刀,喷涌的鲜血,哭喊的人群,成山的尸骨……回忆起当年惨绝人寰的这一幕,目前唯一健在的幸存者、91岁老人黄彪仍瑟瑟发抖,这是缠绕了老人多年的梦魇。

  每年7月30日,竖河镇街上常有人因为买不到豆腐而吵起来,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烧“庚饭”,祭祀大烧杀死难者。为了这段不能忘却的纪念,崇明在竖河镇大烧杀遗址处,又新建了“遇难同胞纪念馆”。从政府到民间,从镇里到村民,大家用各自的方式、视角去纪念这次历史事件,文物、图片、文字、影像、沙盘等都被运用起来还原历史,警示后人牢记历史,勿忘过去。

  >>>相关新闻

  上海活化石丨人间烟火续千年 浦江东岸写新篇

  上海活化石丨侬情最忆是徐汇 一步一景活化石

  上海活化石丨“西大堂”里听故事 普陀有篇“风物志”

  上海活化石丨“石”全“石”美在长宁 采集今风寻古韵

  上海活化石丨寻虹口海派之魂 探上海方舟之路

  上海活化石丨崭新风貌寻“复古” 百年遗存看杨浦

  上海活化石丨游人徘徊不肯离 千年遗址在闵行

  上海活化石丨铁血宝山诉忠魂 抗战精神永长存

  上海活化石丨摇橹河上碧波荡 古迹倾诉金山事

  上海活化石丨塔影城阴可诗画 旧时风光印嘉定

  上海活化石丨十字水系十字街 奉城墙内是乡愁

  上海活化石丨邂逅江南水乡 循迹千年青浦

  上海活化石丨熠熠明珠藏松江 悠悠尘烟诉古今